一、威力和精度
“捷克式”发射各种7.92×57毫米毛瑟尖弹,弹头重量在10-12.8克,初速为830米/秒,枪口动能超过3400焦耳,而“歪把子”发射的是6.5×50毫米三八式有坂步枪尖弹,弹头重约9克,枪口动能在2600焦耳左右,明显低于前者。有坂步枪弹在当时来说是一种“小口径”枪弹,其弹壳较短、弹头细长,其优点是后座力小、射击精度好,但这种枪弹用在以压制敌人为主要目的的机枪上,就明显感觉到其威力不足,远距离上杀伤力小,而且日本战时生产的枪弹工艺性较差,在发射时的高压作用下,弹壳容易断裂,所以包括“歪把子”在内的日式机枪上大多有油壶这个部件,用以在枪弹进膛前对其表面进行润滑。而“捷克式”使用的7.92毫米尖弹由于初速高、弹头重量大,因此存能性好,对远距离目标的压制能力和威慑性远高于6.5毫米枪弹,这也是日本后期专门开发7.7毫米的99式轻机枪的主要原因。但7.92毫米枪弹重量偏大,加上战斗状态下“捷克式”的枪弹是装在弹匣内携行,故在同等负重条件下,其携弹量相对使用6.5毫米枪弹的“歪把子”要少一些。
在精度方面,“捷克式”的枪管和瞄准基线都比较长,瞄准时也较“歪把子”方便一些,而且射速相对较低,因此前者的精度要比后者高出一筹。在保留至今的相关史料中,日军对中国军队“捷克式”机枪的火力与准确性都有很深刻的印象。但“捷克式”的后座力很大,发射时后座比较明显,为抵消后座力其枪托底板内装有减震弹簧,加上它的雪撬板式脚架底抓地能力不强,因此在连发时跳动比较厉害,不是富有经验的射手,很难用它打出理想的点射精度。反观日军方面,对轻机枪等武器的射击精度要求非常严格,特别是在战争初期,射手相对中国军队来说更训练有素,在实际战斗中“歪把子”与“捷克式”的精度应该是不相上下。
二、结构原理
仔细比较两枪就可以发现,“歪把子”的结构要比“捷克式”复杂得多,换言之就是更为原始,更接近于轻型化的重机枪。尤其是“歪把子”外形上最明显的特征——供弹漏斗这一部分,不仅零件体积小、数量多,而且加工装配要求比较精确,与其相连的枪机上相应的连动机构加工也很繁琐。虽然“歪把子”的枪机部件看起来形状相对要简单一些,但其机匣内还有一个闭锁闩块,机匣对应的位置上必须要加工出相应的闭锁槽,加工难度自然提高许多。而“捷克式”采用了相对简单的枪机偏移闭锁原理,机匣上的闭锁支撑面加工也比较容易。而且该枪采用了上置弹匣供弹方式,供弹时可借助子弹自身的重力,省略了“歪把子”上结构复杂的供弹漏斗机构,在简化结构的同时,还减轻了枪械的全重。因此,日本后来设计的96式、99式轻机枪也都改成了这种上置弹匣的供弹方式。总体说来,“捷克式”在结构原理以及零件数量、加工成本等方面,均优于大正11年机枪。
三、火力持续性
影响火力持续性的主要因素是供弹机构的容弹量。仅从容弹量来看,“歪把子”为30发,“捷克式”为20发,前者多于后者。但两枪的供弹原理不同,实际使用过程有很大区别,所以还必须考察两者在战斗条件下的再装填速度。“歪把子”的30发供弹漏斗,每次直接装入6个分别装在5发桥夹上的弹夹,而“捷克式”使用预先装满的20发弹匣供弹。“歪把子”弹斗内的弹数比“捷克式”多10发,而且打空的桥夹自动弹出,没有取下空弹匣的动作,枪弹打光后,弹药手只要打开弹斗上方的压弹杆,将准备好的一摞6个弹夹装入,再将压弹杆盖上压住枪弹即可。而ZB26本身弹匣容量只有20发,而且打完后还要有取下空弹匣的动作,在单位时间内发射的弹数自然要少一点。前述的比较是在ZB26的弹匣预先压满的情况下进行的,如果是射手面对的是刚刚补给来的成箱的弹药,那“歪把子”就更占优势,因为日本生产的6.5毫米枪弹都是预装在5发桥夹上的,开箱后即可直接取出装枪射击,而“捷克式”还需要一个往弹匣内装弹的过程。
从两枪诸元可以看出,在全枪长和重量方面,“歪把子”比“捷克式”要稍轻便一些。但在人机工程方面,两者却各有千秋。由于“歪把子”枪身左侧有一个大型供弹漏斗,瞄准装置只得偏在枪身右侧,为方便瞄准,鱼尾形枪托从握把向后的部分也不得不偏向右侧,这也是该枪为何称为“歪把子”的原因。但该枪的重心却位于枪身左侧,加上枪托和枪身中心线并不同轴,其后座力传递时同时存在上下和左右两个方向的偏转力矩,同时射手不得不尽量将头部向右倾斜才能构成瞄准线,这就增加了操作难度,时间一长必然会因为疲劳而影响瞄准。而ZB26轻机枪其枪托设计在操作时就要便利得多,且枪托底部有可折叠的肩托板,对于机枪仰俯射击转换十分有利。“捷克式”由于弹匣位于机匣正上方,瞄准基线也是偏置的,不过是偏在左侧,射手在正常抵肩姿势时就可以构成瞄准。所以从枪械实际射击时的操作舒适性来说,“捷克式”要远远优于“歪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