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前沿经济所董志凯武力
中国现代经济史学科发展趋势
中国现代经济史的研究对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发展和制度变迁的历史,即从1949年10月新中国建立到今天这个时段。就研究队伍来看,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研究中共党史和共和国史的史学工作者;二是研究经济学和现实经济问题的经济学者。专门研究中国现代经济史的学者则不多。从研究方法来看,由于学者的学术背景、研究问题的出发点和目的不同,采用经济学和历史学的方法几乎各占一半。
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的范围主要是1949年至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发展与制度变迁的历史及其经验。其中还包括1949年以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的经济;也包括对香港、澳门和台湾等区域经济史的研究,包括中外经济关系史、中外现代经济史的比较研究。
就“十五”期间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的热点来看,仍然是“言于古必有验于今”,即跟随这几年现实经济的热点和焦点问题,而推动经济史的研究。概括起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1)“三农”问题的形成与演变(包括城镇化);(2)政府经济职能演变;(3)对外经济关系演变(配合加入WTO);(4)区域经济史研究(配合西部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由于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发展和制度变迁历史,而这段历史不仅时间跨度在不断延长,目前已经从20世纪80年代本学科兴起时的30余年延长到今天的50多年;同时内容也日益丰富。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当西方经济学的“西学东渐”浪潮过去后,注重实证研究逐渐成为经济学的主流以后,就导致了近年来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逐渐升温的现象,许多研究现实问题或对策性的论著,也更加关注其“历史渊源”。从本学科未来5年或10年的发展趋势看,有下列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
一是怎样认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相适应理论与正确评价20世纪50年代社会主义改造的问题。当时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否“搞早了”,是否“搞错了”?由于这个问题牵涉对一系列重大问题的评价,它不仅是一个社会主义理论问题,还是一个具体的历史现象,如果从历史与逻辑的一致性角度看问题,必须说明当年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建立与后来改革开放及今天经济体制的关系。因此,它就成为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的一个焦点问题,也是一个难题。
二是怎样认识中国的经济发展道路选择问题。新中国56年的经济发展和制度变迁历史,就是一个不断探索和选择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和配套体制的历史,怎样认识这个历史,中国能否找到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以及怎样认识中国经济体制的社会主义性质,则是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中的另一个重大问题。这里牵涉到对社会主义本质和表现形式的认识问题,牵涉到社会主义理论。对于这个问题,时至今日,仍然没有完全搞清楚。
三是怎样认识建国以来的党政关系以及政府与经济的关系。研究中国56年的经济史,就会遇到怎样认识与评价中国的特殊性问题。长期以来,中国实行着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这种模式与社会主义的关系如何;怎样与时俱进,推进政府经济职能转变,提高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中国的发展道路和结果是否采取世界大多数学者公认的评价标准等,都需要从历史的角度进行总结。
四是经济效益与社会公平问题。这也是困扰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回顾历史,从20世纪50年代的社会主义改造到“大跃进”;从20世纪60年代的“包产到户”、“托拉斯”到“文革”期间的批判所谓的“资产阶级法权”;从20世纪80年代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到20世纪90年代的“863扶贫计划”、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以及最近减免农业税等,都反映出党和政府长期在探索和调整有关政策,以实现二者兼顾的目的。怎样认识和评价新中国56年来出现的上述问题,既需要经济史研究的努力,也需要理论界的努力。
今后5年或10年,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的重点,与未来我国经济发展所遇到的重大问题联系在一起。概括起来说,大致有以下四大问题:(1)围绕解决“三农”问题而开展的关于农村经济发展史、城乡关系演变史(包括城镇化)、劳动力流动、就业和收入分配史(包括户籍制度演变史)。(2)围绕政府经济职能转变而开展的国家与农民关系史、国有企业史、政府与市场关系演变史。(3)围绕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而开展的跨学科的人口、环境、资源、科技等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历史研究。(4)围绕经济全球化进程开展的中外经济关系的历史研究。
文章出处: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