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于1996年的武汉市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活动,去年有了一个良好的结局:“创优”工作成功接受了国家验收。欣慰之余,细看验收考核“成绩单”,也有缺憾之处:旅游总收入占GDP比重只得2档分;旅游创汇只得4档分———从全市各产业对经济的贡献来看,旅游业巨大的“金矿”仍有待挖掘。
全国城市旅游业排座次,武汉位置在哪里?市政协城建交通委员会将2000年的武汉、北京、上海、深圳等10个大城市做了个比较,5个方面的指标显示:武汉旅游业与其它城市还有一定差距。
一、旅游业发展总体情况。武汉旅游年总收入在10城市中排第六。上海909亿元居首位,接着是北京、深圳、杭州。经济发展水平与武汉相近的5城市中,南京排在武汉的前面,为156亿元。
二、旅游人数。城市旅游人数是衡量一个城市旅游业发达水平和城市整体吸引力的指标。北京2000年国内旅游人数为1.02亿人次,排第一位;接下来依次是上海、成都、杭州、深圳。武汉排第六位,1950万人次。
三、入境旅游情况。武汉市的年入境接待人数26万人次排第九,仅高于沈阳。入境人数最多的是深圳。
四、旅游创汇情况。武汉市2000年创汇9847万美元,比上年增长了32个百分点,然而仍排名第九。不仅远远低于北京、上海、深圳等旅游大市,而且低于西安、南京、沈阳,其旅游创汇收入都在一亿美元以上。
五、旅游管理和宣传投资。北京促销经费是一年3000多万元;上海财政每年拨款5000万元旅游专项经费,宣传费1000万元。武汉市2000年宣传经费是200万元,与我市经济发展水平差不多的沈阳、南京、成都比我们力度大。
献良策:开“药”7味
著名小吃、荆楚风味的餐饮逐年萎缩,享誉全国的“老万成酸梅汤”商标被浙江抢注……谈到我市旅游产品开发现状时,一些政协委员深感痛心。他们说,具有3500年历史的大武汉,丰富的旅游资源相当一部分“养在深闺人未识”,已有的景点开发利用层次又不高,缺乏富有竞争力的精品。
为解决旅游业捧着“金饭碗”讨饭的现状,市政协委员提出7条建议:
一、整合旅游圈层,树立大旅游观念。以市内及近郊景点为核心的都市旅游圈;以省内著名风景名胜区为核心的观光旅游圈;周边省、市景点组成的华中大旅游圈。
二、推出武汉旅游精品。抓好长江沿岸风情旅游区、东湖自然风光旅游区、归元寺等组成的都市风情旅游区、汉口购物旅游区等4大市内核心旅游区,以及近郊黄陂木兰旅游区、武湖农业生态区等4条精品旅游线的开发完善。
三、加快传统旅游产品的改造。规划整合黄鹤楼等武汉中心景观区、首义文化区、东湖风景区,搞好景点后续开发和规划。
委员们的一项项建设,条分缕析,见解深刻,给人启发,受到有关方面重视,必将推动我市旅游业的新一轮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