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现存四十九首词,诗文遗留下来的不多,没有一首诗赞扬医生的医德的。
李清照的诗包括《乌江》、《咏史》、《分得知字》,传于后宫的敬帖5篇,《偶成》、《题八咏楼》、《钓台》、《春残》、《感怀》、《晓梦》、《诗和张文潜俩首》、《上枢密韩肖胄诗》二首、断句七则。其创作时间都在南渡以后。按时期分,靖康之难前,《分得知字》为李清照和诗友在一起分韵作诗所成。《感怀》作于宣和三年,是在与赵明诚屏居之后,赵明诚出仕时所作,表现了夫妻二人的共同理想和正直廉洁的品格。《诗和张文潜二首》分析了唐朝之所以发生安史之乱的原因,通过总结历史教训,表现了李清照对北宋末年朝政的担忧。“呜呼,奴辈乃不能道辅国用事张后尊,乃能念春荠长安作斤卖”借古讽今,揭示当朝政治危机,不难看出李清照赤忱的爱国之心。靖康之难以后,李清照于建炎三年,1129年,随夫乘舟出芜湖,沿江而上至乌江县,创作了千古流传的《乌江》诗,“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表现了诗人崇尚气节的精神风貌,讽刺了宋朝统治者偏安偷生。《咏史》是借古嘲今,斥责了由金人扶持的伪齐、伪楚政权,对于在民族危难之际保持民族气节的人士给予赞扬和肯定。李清照于杭州所作五篇帖子系应酬后宫,是歌功颂德之作。《偶成》于赵明诚去世后所作,诗中抚今忆昔,从“十五年前花月下”到“安得情怀似往昔”,表达了诗人对亡夫思念哀悼之情。作《题八咏楼》时,李清照在金华避乱,“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于后人愁”她感叹祖国山河破碎,徒成半壁,表现了她强烈的忧国之心。同时作的《钓台》,“臣舰只缘因利往”形象地刻画了受名缰利索所羁的世人形象,“往来有愧先生德”,是对汉隐士严子陵表示崇敬之情。李清照于病中越发思乡,作《春残》以抒发思乡之情,“春残何事苦思乡”可见她思乡之切、之苦。《晓梦》是唯一一首记梦诗,全诗想象丰富,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寻求解脱苦闷的心情。《上枢密韩肖胄诗》二首,其中,李清照表达了对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中原百姓的关切怀念。《断句七则》描述了诗人南渡以后的生活和时时感伤。
总之,李清照的诗具有的政治情怀,强烈的政治批判色彩,和对英雄主义人生观的歌颂。无论生活在幸福美满的家庭中,还是处于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涯,李清照都传达了一个声音:爱国思乡!这种士大夫的情怀非闺中女子所能言。
她的诗歌思想内容可分为:1关怀国家民族命运和对黑暗政治的不满。如《上枢密韩肖胄二首》2追求思想上的解脱。如《晓梦》悼亡思乡如《春残》。这些诗与民族兴亡直接有关,几乎没有一首是感叹个人得失,际遇不平的,充分展示了李清照作为一个女子却难得的政治胸怀、民族气节、雄伟气概。她的诗歌艺术价值之高,体现在:1善于根据不同题材选择不同的形式内容构成和谐统一的诗境。《偶成》悼念亡夫之作,是七言绝句,基调凄凉,诗中只有花与月,都是红颜易碎,感怀伤时之物。作者触景生情,传达了南渡以后,国已不国,家已不家,四处流浪之感,和对昔日花前月下幸福美满生活反对怀念。然而,写到对当朝统治者的讽刺,对英雄人物的敬仰时,李清照又用五言绝句高调挥洒史诗题材的《乌江》、《咏史》。《乌江》放声讴歌了这位生亦英雄死亦留名的霸王不屈的气节,气势如长虹贯空,响彻云霄。④《章丘县志》卷九《李格非传》有:“女李清照《咏史》,‘两汉本继绍’,意见声调绝唱一代,蔡文姬之流也。”2诗人针贬时弊,干预现实,还巧妙地引用历史人物故事,与现实社会形成对比,增强诗歌的政治倾向性。《咏史》中,引用两汉王莽篡政的历史借古讽今,严斥了金人扶持的伪楚伪齐政权。史中还赞扬了嵇康注重气节,敢于斗争的骨气,表达对当朝卖国求荣小人的愤慨。《钓台》中把汉隐士严子陵与当朝尖利小人对比,具有鲜明的批判色彩。3李清照的每首诗各有特点,都有典故。
李清照的诗歌主要的艺术特有:1诗风豪放雄健、坦荡明快。对政治时局的批判,对英雄人物的赞美,都是基调高亢,慷慨陈词。对自由生活的向往,语言轻快,直抒胸臆。2善于用典,历史故事点化诗句,可以看出,李清照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历史的独到见解。3古为今用,借古讽今。用历史事件的兴衰表达对现实忧虑。如在《上枢密韩肖胄诗》,“匈奴畏王商,吐蕃尊子仪”,李清照心系百姓,寄希望于使臣,希望他让金人像匈奴害怕王商、郭子仪那样慑服大宋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