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写的古诗

2023-05-24 综合 30阅读
一、

乌江(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此咏史诗,雄浑壮阔,气贯长虹,与其词风殊不相同,由是可知作家作品风格的多样性,不宜以“婉约”二字简单概括之。女流之中,宋初花蕊夫人之诗:“君王城头竖降旗,妾在深宫岂得知。二十万人齐解甲,宁无一个是男儿!”或可与之相比。

二、

偶成

“十五年前花月底,相从曾赋赏花诗。今看花月浑相似,安得情怀似往时。”

诗中抚今忆昔,表现了诗人对亡夫的思悼之情和对人生的伤逝之感。建炎三年(1129年)赵明诚的瘁死,对李清照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打击, 她不仅由此失去了物质上的依靠,更主要的唤岁模是失去了精神上的寄托。这首七绝,从首句所提到的“十五年前”来分析,当为李清照晚年所作。诗的前两句首先倒叙昔时,后两句以今昔对比来抒情。今景与旧景的极其相似,今情与旧情的极端不同,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诗人正是通过揭示和缓这一反差,来让人们体察其今日的“情怀”。诗人今日情怀究竟如何?诗中没有直接道出,但了解诗人晚年生活状况的人都知道:自南渡以后,国已不国,家已不家,对一位养尊处优的大家闺秀来说,是实在难以承受的。这一切,诗中皆未道出,也许正是诗人不忍道出的缘故吧?活着本已困苦,又何必徒增苦闷雀洞呢!

三、

春残

“春残何事苦思乡,病里梳头恨发长。梁燕语多终日在,蔷薇风细一帘香。”

梁头的栖燕终日无休止地互相倾诉着心曲,帘外的蔷薇被细风送进一缕缕清香。这些本应带给诗人的是什么呢?是美好的回忆,还是苦涩的情思?是欣慰,还是愁上加愁?诗人没有直言道出,留与读者去想象了。

四、

钓台(夜发严滩)

“巨舰只缘因利往,扁舟亦是为名来。往来有愧先生德,特地通宵过钓台。”

明·郎瑛《七修类稿》卷三十《赵墓言台诗》记:“汉严子陵钓台,在富春江之涯。有过台而咏者:‘君为利名隐,我为利名来。羞见先生面,黄昏过钓台’”。 李清照诗即化用此诗意。其实, 名与利,只要取之有道,用之有度,何愧之有?我不主张隐逸,但也并不刻意追求名利,我希望自己能干出一番事业,我相信,在成就事业的同时,自会有我应得的名利。

今·黄墨谷曰:“不能忽视这首小诗,正如黄山谷论诗所说:‘孙吴之兵,棘端可以破镞’,她只用28个字,却把当时临安行都,朝野人士卑怯的自私的情形,描绘得淋漓尽致。这时, 词人也没有饶恕自己的苟活苟安,竟以为无颜对严光的盛德,所以‘特地通宵过钓台’,既生动又深刻地表达愧怼之心。孔子云:‘知耻近乎勇’。清照这种知耻之心,和当时那些出卖民族、人民地无耻之徒(相比),确是可敬得多了。”(《重辑李清照集·李清照评论》)黄的这段话,“孔子云”后面的话倒还凑合,但前面所谓的“淋漓尽致”的描绘,未免过于牵强附会,实有大上“纲线”之嫌。其实诗人不过是走到哪写到哪,即景作诗而已,哪有那么深的寓托?抛开“知人论世”,单看文本,似乎不太能牵涉到“朝野人士”吧。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