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把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制度确定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并写入党章,这是党中央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我国的基本国情以及我国今后改革的总体目标的要求等方面,综合考虑得出的科学结论。
一是,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要坚持和完善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制度,必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是坚持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保持强大的有活力的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才能保证社会主义方向,这是一个基本点,不能有丝毫的动摇和怀疑。
二是,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虽然有了明显的发展,但与世界许多发达国家比较,我国的生产力还不发达,人民生活水平仍然不高,还有相当一部分地区和人民没有摆脱落后状况,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仍然是我国长期的艰巨任务。历史经验证明,搞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不利于社会生产力发展。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是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客观需要和必然要求,有利于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有利于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人民大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是,根据“三个有利于”的原则,一切符合社会化大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应当大胆地为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所用。不仅公有制经济要进一步巩固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同样要鼓励其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形式,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以及海外资本和外国资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一个重要的积极因素。我们应当也必须更好地发挥他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同时,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也已经充分证明,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结构是完全必要的,是历史的正确选择。
新中国建立以后有很长一段时间,由于我们对基本国情认识不足,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以及我国处在社会主义的什么阶段等基本问题总是缺乏正确认识,在所有制关系上,盲目追求“一大二公”、“纯而又纯”,搞“穷过渡”,致使所有制关系政策出现了偏差,严重地影响了我国经济发展,破坏了生产力,使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受到了损失。在这期间,我们党曾几次就所有制关系做出政策调整,实践证明,这样做是正确的、必要的,是发展生产力的需要。历史经验也充分说明,所有制关系的每一次冒进,给我们带来的是生产力的破坏、经济的衰退、人民生活水平的下降,而所有制关系的每一次调整和完善,带来的是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经济的恢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应当深刻地汲取历史教训。现在有些同志在所有制问题的认识上,之所以跳不出!日框框,根本原因就在于旧观念的影响。我们应当努力清除旧观念的束缚,清醒地看到,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确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些基本问题的同时,对经济管理模式,应正确区别社会主义本质的东西和非本质的东西。坚持社会主义本质的东西,对非本质东西,不能当作社会主义本质的东西加以固守,否则,同样要贻误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针对我国国情,首先从调整所有制关系入手,提出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批判了严重影响我国生产力发展的“一大二公”观念,改革了人民公社体制,在广大农村推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和双层经营体制,并积极推进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在农村所有制结构改革成功的推动下,城市工业和其他行业的所有制结构也进行了大调整,对公有制的实现形式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从而把生产改革推向了新的阶段,初步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新局面。
党的十五大对今后我国所有制结构改革又做了新的部署,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要求。根据十五大报告的基本精神,今后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重点是,要加大改革力度,通过国有资产重组,优化资本结构,调整国有经济的战略布局,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所有制经济,着力提高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和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影响力,充分发挥公有制经济的主体作用,并以此促进个体、私营和其他所有制经济更快更健康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