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5-1846年马铃薯晚疫病在爱尔兰大流行。在几个星期里,当地的马铃薯变得一片腐烂,马铃薯严重减产甚至绝收。连续几年该病的大流行终于导致了饥馑。几十万人饿死,150万人背井离乡逃亡美洲,渡海去英格兰的则更多。这一事件对整个欧洲乃至全世界的震惊都是巨大的。要知道当时的爱尔兰人口只有830多万,按一些学者保守的统计,爱尔兰统计在籍人口至少就减少了将近300万,如果按某一事件所致人口死亡或减少比例来排序,爱尔兰饥馑远远超过两次世界大战。
引起这场人类历史上罕见饥荒的罪魁祸首是什么?表面上看是以下三个因果关系的衔接,即连阴雨天气引发了马铃薯晚疫病———晚疫病导致马铃薯减产———马铃薯匮乏引发饥馑。似乎气象因素是导火索,果真如此,我们就可以报怨老天了。
现在让我们先看看马铃薯是如何变成当地人赖以生存的食品的。大家知道,欧洲历史上传统的农作物是各种麦类,传统农作物的品种和种植方法使欧洲人获得虽然不多但比较稳定的收成,人口数量也是比较稳定的。马铃薯是16世纪才从新大陆引进到欧洲的。1553年首先引至西班牙,1586年英国人在加勒比海击败西班牙,马铃薯被第一次带到英国。在很长阶段马铃薯都作为可观赏的奇花异草和牲畜饲料,法国大革命前夕,皇室用薯花作饰品而不敢食用。当时的英国是一个穷国,粮食短缺,凑巧爱尔兰的气候也适合马铃薯种植,于是马铃薯在爱尔兰被广泛种植。到1650年马铃薯已经成为爱尔兰的主要粮食作物。同时使得爱尔兰人口从1672年的110万增加到1801年的520万,再到1846年的830万。这种短时间的人口增长在历史上是空前的。然而,作物物种单一化种植潜藏了粮食安全生产的巨大风险。
连年和大面积连片种植一种作物必然为某些寄生物提供丰富的营养和流行所需要的时间和空间。这是晚疫病流行的物质基础。另一个更深层的问题是关于遗传方面的。追溯16世纪末欧洲的马铃薯引种工作,发现当初从南美洲引种的马铃薯只有两个无性系,引入爱尔兰并逐步发展成主要作物。当地绝大部分种植的品种都是那两个无性系的后代,遗传背景相当狭窄。考察发现,在马铃薯的原产地南美洲安第斯山区,晚疫病经常发生但从来没有像在爱尔兰那样严重。这是因为马铃薯群体中具有复杂多样的个体,蕴涵着丰富的遗传基因。正是这种多样性寄主又培养了同样多样的病原物,它们其中的任何小种都不可能显著地超出其他小种,独自壮大,因为它们所能克服的植株仅仅是巨大群体中的一小部分。设想历史上可能有过一些能够大量侵染的小种,但它们引发病害会减低被感染植株的数量,反过来又限制了那些小种的发展。而农田里缺乏这种自然平衡机制,人工引种的偏差往往是爆发病虫害的一大根源。(作者系中化化肥有限公司高级顾问、中国农业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