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的说:a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b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c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2.毛泽东思想的含义: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ƒ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主要内容:a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b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c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d政策和策略的理论e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f党的建设理论(还有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的理论,关于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
3.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a社会主义本质理论;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c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还包括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统一战线、军队和国防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战略、祖国完全统一、党的建设等理论)
4.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际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6.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完整表述)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主要内容)“一化三改”。“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1)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2)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8.“三步走”战略的内容: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 年到20 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在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 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
9.改革的理论基础——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毛泽东以中国的实践经验为基础,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并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理论。
第一,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第二,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第三,提出了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第四,在阐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状况和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中国的社会矛盾。
10.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内涵:一是突破了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观念,认为它们都是经济手段。
二是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但是,它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而形成的经济体制则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
11.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一是共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12.多种分配方式的类型:一是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非配。二是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三是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如科技发明、创造、信息、专利等参与分配
13.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发展方式的区别:
经济增长方式是指通过不同要素投入和技术组合获得经济增长的方法和模式,强调的是提高经济增长效益;而经济发展方式除了涵盖前者的含义外,还对经济发展的理念、战略和途径等提出了更高要求,强调的不仅是提高经济增长效益,还包括促进经济结构优化、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发展成果合理分配等内容。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质就是要求我们采取综合措施,加快形成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相一致的发展方式。
14.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15.“三农”问题的重要性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要求
重要性:1.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2.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关键问题。(和谐社会,经济发展等)
总要求: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16.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17.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1)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2)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都采取了区别对象,用不同的办法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3)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在社会主义改造之前,无论是资本主义工商业,还是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所有制,都具有私有制的性质。
1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附:(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二)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四)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五)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论。(七)社会主义科学发展理论。(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九)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理论。(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十一)社会主义和平发展理论。(十二)走中国特色精兵之路的国防和军队建设理论。(十三)“一国两制”和祖国和平统一理论。(十四)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
一、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又好又快”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转向质量效益型经济)
1. 提出“又好又快”方针的原因?
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为我们走向“又好又快”提供了物质基础和体制性基础。
2) 进入新世纪,随着人均收入水平提高、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如何以更好的质量、更多的品种满足多样化的社会需求,成为持续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
3)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资源、能源、环境状况对经济发展已构成严重制约,已成为我国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4) 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与社会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矛盾趋于突出。
5) 长期以来,我国对外贸易水平低,以数量取胜,只有实现发展方式转变,才能提高经济整体素质,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2. 如何实现发展方式向质量效益型经济的转变?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要做到“两个坚持”和“三个转变”,即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3. 按照“又快又好”的要求,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要正确处理哪些关系?
1) 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与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关系
2) 主要依靠物资消耗与科技进步的关系。
3) 最重要是处理好质量效益和发展速度的关系。就是以质量效益为中心,实现质量、效益、结构、速度相协调,实现科学发展。
二、 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扩大国内消费需求的方针,增加居民收入,改善人民生活,扩大消费,促进国民经济向内需主导型经济转变。
1. 坚持扩大内需这一方针的原因?
1) 我国十几亿人口,具有市场潜力巨大的独特优势,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2) 消费需求是最终需求,刺激消费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而且是良性发展。
3) 尽管近年来我国的消费品市场出现了持续快速增长的势头,但是与投资和出口的高速增长相比,消费需求仍然严重不足,内需不足已成为发展的障碍。
4) 美国金融危机后,西方各国都强调扩大出口、扩大外需,我国的外向型经济道路再也不能继续走下去了。
2. 扩大内需的主要措施?
1) 深化收入分配结构改革,缩小收入差距,主要是农民收入水平。
2) 把改善人民生活增加居民消费特别是增加农民消费作为扩大消费的重点。
3) 要拓宽消费领域和改善消费环境
4) 健全社会保障,为广大群众扩大消费,解除后顾之忧。
5) 继续积极拓展国际市场,把扩大国内需求与合理利用国外需求很好地结合起来。
3. 扩大内需应正确处理的三个关系?
1) 正确处理投资与消费的关系,从投资拉动转为消费拉动。
2) 正确处理国内需求与国外需求的关系,在立足扩大国内消费需求的前提下,扩大国外消费需求。
3) 正确处理分配与消费的关系,把增加居民收入,扩大消费需求与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相结合,实现良性发展。
4. 扩大内需与以人为本的关系?
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国内消费需求作为一个长期战略方针,强调通过增加居民收入,改善人民生活来扩大消费需求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和本质。
三、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在对外开放中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由外向型经济转向内需主导型。
1. 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原因?
1) 对外开放环境中谋发展
2) 要适应国际市场经济的普遍规则,积极参与国际规则的修订和完善。
3) 中国是一个大国
2. 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主要措施?
1) 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在对外贸易过程中要实施以智取胜的战略,提高对外贸易的质量。
2) 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引进来”要提高利用外资水平;“走出去”要推动中国企业到国外投资办厂。
3) 对外开放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相结合。从主要依靠投资和对外出口拉动经济增长,转向主要依靠国内消费拉动经济增长。
4) 切实维护国家安全,主要是维护经济安全,其中金融安全是核心。
5) 国内体制与国际规则相协调。
3. 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需要正确处理哪些关系?
1) 正确处理“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关系,在继续积极引进外资、提高引进外资水平的基础上,推动更多企业到国外投资办厂。
2) 处理好国内体制与国外规则的关系,为我们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提供体制性的基础。
3) 最主要的是处理好外向型经济和内需主导型经济的关系,立足扩大国内需求,立足内需主导的前提下,实现内需、外需相结合。
四、 按照共同富裕的要求,正确处理“先富”和“共富”、“公平与效率”的关系的相互关系,解决贫富差距过度悬殊的问题,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体现以人为本。
1. 如何正确处理“先富”和“共富”的关系?
1) 社会主义必须走共同富裕之路,但共同富裕并不等于平均主义。
2) 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提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这是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3) “共富”是目的,“先富”是手段。“先富”为共同富裕服务,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
2. 如何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1) 改革开放以后,首先提出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提高了效率,扩大了差距。
2) 十六大提出,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重心向社会公平转移。
3) 十七大进一步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应该也能够更好地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3. 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具体措施?
1) 扩大转移支付,强化税收乞讨接,打破经营垄断,创造社会公平,健全社会保障
2) 必须取缔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过高收入。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队伍,使全国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体现以人为本。
五、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1. 重要性和必要性?
1)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
2) 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科技是当今世界大国竞争的焦点。
3)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发展方式转变,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