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明天就要考试了的马原的重点。。。急求
1.论述矛盾的不平衡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答:①矛盾的不平衡是指在许多矛盾构成的矛盾系统中各对矛盾之间的不平衡性和每一对矛盾的双方之间的不平衡性,事物往往是由诸多矛盾构成的矛盾体系,其中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区分,在矛盾双方之中有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区分。 ②主要矛盾是指在事物发展某一阶段上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是指在事物发展的某一阶段上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主要矛盾规定、制约着次要矛盾,次要矛盾也影响、反作用于主要矛盾。二者相互区别、相互联系,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主要方面是指在矛盾统一体内对立双方中居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方面;矛盾次要方面是指在矛盾统一体内对立双方中居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但次要方面也对主要方面有一定的影响。二者相互区别、相互联系,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③矛盾的不平衡性原理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它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沦”的统一,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它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同时也不能忽视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社会生产的矛盾,而社会生产比较落后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必须集中力量解决这一主要矛盾,在解决这一主要矛盾过程中要牢牢把握主要方面,这就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根本任务,同时又要坚持“两手抓,两手硬”的方针,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既要搞好物质文明建设,又不能忽视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2.论述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指导意义。 答:①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相互区别的,主要矛盾是指在事物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过程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是指在事物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过程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又是相互联系的,主要矛盾规定、制约着次要矛盾,次要矛盾也影响、反作用于主要矛盾。主要矛盾的解决为次要矛盾的解决创造必要前提,次要矛盾的解决为主要矛盾的解决创造有利条件,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③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必须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以促进次要矛盾的解决,抓住中心环节带动其他,用重点推动全盘,是一项基本工作方法。同时,又不能忽视次要矛盾,要以适当力量去解决次要矛盾,以利于加速主要矛盾的解决。 ④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一切工作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同时,又要坚持“两手抓”,并且“两手都要硬”,即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3.论述辩证的否定观及其对于正确看待思想文化遗产的重要方法论意义。 答:任何事物都是肯定和否定的对立统一,当否定方面取得了支配地位时,该事物就由肯定进到否定,原事物就转化为他事物。 唯物辩证法认为,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它根源于事物内部的矛盾运动;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新旧事物的代谢,是事物发展中符合规律的、必经的一个环节;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因为新事物在对旧事物本质否定的基础上,保留和吸收其积极因素,因而,体现了新旧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辩证的否定就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是克服与保留、批判与继承、非连续性和连续性的辩证统一。 辩证的否定观是我们科学对待历史文化遗产的哲学依据。无论是对我国历史上的思想文化遗产,还是对待外国的优秀思想文化遗产,都应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吸取其精华,祛除其糟粕。在这个问题上,肯定一切的历史复古主义和否定一切的历史虚无主义都是错误的。4.试述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及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答:(1)否定之否定规律告诉我们,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其具体道路又是曲折、迂回的,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辩证统一。①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是前进、上升的;第一,否定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由于事物内部肯定和否定因素的矛盾运动,否定的因素不断发展壮大并战胜肯定因素,形成新事物,从而把事物推向更高的发展阶段。第二,否定是“扬弃”,既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因素,又保留和发展了其中的积极因素,并且还增添了前所未有的新内容,使事物发展显现出前进上升的运动。②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是曲折迂回的;第一,事物发展的否定之否定过程,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表现在高级阶段重复低级阶段的某些特征、特性,仿佛是回到自己的出发点的运动。这是曲折性的主要表现。第二,由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和外部条件的复杂性,造成发展过程中的进退和起伏,从而使事物发展显现出曲折性,有时甚至会出现暂时的、局部的“倒退”和“逆转”的曲折性。总之,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前进。 (2)把握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原理,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首先,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趋势,这一定能够实现。我们应该充满必胜的信心。其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如同任何事物的发展一样,又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由于主客观的原因,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中难免会出现曲折。我们要有应付曲折的思想准备。第三,曲折总是暂时的,前进上升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的基本的趋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管会遇到多少困难和曲折,它一定会在中国的大地上实现。我们要把坚定的革命精神和灵活的斗争艺术有机结合起来,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发挥艰苦奋斗的精神,克服困难,减少曲折,不断开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盲目乐观和悲观失望的观点,都是违反辩证法的发展观点的,是错误的。1.论述认识和实践、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际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以及这一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答: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关于“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和无限发展的原理,充分体现了认识和实践、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际之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所谓具体的统一,就是要与时俱进,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际相符合。所谓历史的统一,是指主观认识要同不断变化发展着的客观实际相适应。 认识和实践、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际之所以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是因为客观事物及其过程和社会实践总是不断向前推移的,主观认识也应当随之而不断向前推移。主观认识既不应落后于发展了的客观对象,也不应该超越现阶段客观对象的具体实际;否则,就会导致认识和实践相脱离,主观和客观相分裂。 认识和实践、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际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结论;只有坚持它,才有正确的认识和行动,才能防止和克服错误。理论和实践相脱离,主观和客观相分裂是“左”的或右的错误的认识根源。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结论,就能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所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主观和客观相分裂、理论和实践相脱离的种种错误思想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我们的认识同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具体地历史地统一起来,把思想统一到邓小平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纲领上来,反对一切干扰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发展的“左”或右的错误。2.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是一致的?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有什么重要义?答: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它揭示了认识是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而实践和认识的主体都是人民群众,认识的辩证运动就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和无限发展过程;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是无产阶级政党根本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无产阶级政党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党的群众路线是一致的,前者是后者的哲学基础,后者是前者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应用。“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体现了实践和认识的主体都是人民群众的观点,“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大体上相当于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回到社会实践的过程,它表明人民群众的实践是正确认识的来源,是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基础和出发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必须被群众所掌握,在群众实践中贯彻执行,才能转化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③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具有重要意义,尊重群众的实践、密切联系群众就是贯彻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群众对党的信任和支持是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关键,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实行党的正确领导的基础,只有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才能使党经受住执政和改革开放的考验,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推向前进。3. 用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辩证统一的原理,说明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持的正确态度。 答:任何真理都既具有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真理的绝对性是指:任何真理都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都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内容,每一个真理性认识的获得都是向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接近。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世界的某些方面一定程度、一定层次近似正确的反映,认识有待于扩展和深化。马克思主义是客观真理,又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对待马克思主义,我们必须做到坚持与创新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只有进行创新,才能不断发展。但是创新又是以坚持为前提的。马克思主义是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这种一脉相承就是既不断继承、坚持,又不断创新的发展过程。把继承和创新统一起来,理论才能真正顺应时代和实践的呼唤,体现与时俱进的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又必须在实践中丰富它、发展它。既坚持又发展,才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只有坚持,才能发展,只有发展,才能真正的坚持。1.运用社会意识与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性的原理,说明中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高度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可能性。 答:(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又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的重要表现之一是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这种不平衡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从同一国家的不同时代来看,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阶段,某些社会意识形式发展水平可能较低;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阶段,某些社会意识形式的发展水平却较高。另一种是,从同一时代的不同国家来看,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某些社会意识形式的发展水平却低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某些社会意识形式却可以超过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 (2)社会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发展也有不平衡性,这是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性的表现。由于社会制度和其他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在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虽然物质文明有很大发展,但不能为广大劳动者享受,精神方面存在着野蛮、堕落和空虚,低于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 (3)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物质文明和科学技术尚不够发达,但它却是广大劳动群众占有财富,而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则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把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任务之一,所以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完全有可能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并将进一步推动物质文明的发展,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都更快更好地发展。2.试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及其重要的现实意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这里的“一定要适合”表明:经济基础状况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方向,决定上层建筑相应的调整或改革,而不允许上层建筑长时期落后于或不适应自己的发展;上层建筑的反作用,也必须取决于和服从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客观要求,而不允许上层建筑脱离自己的发展状况和水平。在当代中国,深入理解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必须正确把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过程中的利益关系,并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以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加快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生产关系的实质是人们的物质利益关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保护,从根本上说就是为了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所以,要积极稳妥地推进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和发展,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3.试析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特别是科学技术革命是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每一次科学技术革命,都不同程度地引起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深刻变化和社会的巨大进步。科学技术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的同时,也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其消极后果是由于对自然规律和人与自然关系认识不够,或缺乏对科学技术消极后果的强有力的控制手段而产生的;还与一定的社会制度有关。在当代,“全球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人口增长过快、粮食短缺、能源和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全球问题”的出现,深刻地反映了人类与自然的矛盾,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些问题是由于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自然而又失去控制所引起的,它涉及社会制度、社会管理组织以及各种社会认识和实践的复杂问题。解决“全球问题”有赖于多方面的努力和条件。要用科学的自然观和发展观指导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要树立全球观念和危机意识,克服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的狭隘视野,克服急功近利的行为:要正确对待自然和社会的关系,增强人们合理控制各种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的能力和手段,为人类摆脱困境创造新的物质条件。当然,如果问题是由社会制度造成的,就需要变革这种不合理的社会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