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选择的基本准则是什么?

2020-05-23 教育 61阅读

一、实用性与发展性相统一的原则

选择某种知识进入课程,在课程理论发展的历史上就存在争议。形式教育说认为,选择某种知识,是因为它可以训练人的智力,使人变得聪明,即具有对学生个体的发展价值;而实质教育说认为,选择该种知识,是因为它具有实用价值,可以去实现自己的各种生活目标。在我国当前的课程改革中,又出现该取舍谁的问题。我们认为坚持任何一种都会有失偏颇,课程内容的选择应该兼顾实用性与发展性相统一的原则。

科学就是以其实用价值进入课程的,科学对社会生产力的促进作用被认识后,科学在课程中的地位不断提高,从而课程具有的实用性的社会价值被广泛接受。可见,选择具有实用性课程内容体现社会的主流价值取向。

由上述分析可知,实用性的课程内容便于课程实现其社会价值,发展性的课程内容便于课程实现其对学生的思维训练价值,在课程内容的选择过程中,必须坚持两方面相统一的原则。课程应该通过提高人的全面素质去实现其社会价值,因而,课程内容应该选择对人的发展价值较大的、有一定实用价值的知识。

诚然,有的知识兼备这两种功能,毫无疑问是课程内容应该首当其冲选择的知识;但较多的知识只具备其中一种功能,如果某种知识在某一方面的功能特别突出、有效,也不应该简单地将其削弱和淡化,忽略了其特有的作用与价值。

二、学科化与生活化相统一的原则

最古老、应用最广泛的课程类型是学科课程,受学科课程的影响,课程内容的选择总是自觉不自觉地以学科结构的需要为依据,我们暂时称其为课程内容选择的学科化。

而本次课程改革中,从课程改革纲要到课程标准,均强调课程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如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中提出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我们认为,过于关注学科结构的课程,易远离学生的生活,而过于生活化的课程,易淹没学科的基本结构,课程内容的选择,应坚持学科化与生活化相统一的原则。

课程内容生活化要求选择现实生活中的知识进入课程。在课程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生的个人认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学科知识的出发点和源泉,通过归纳的思维方式,从现实生活特例和具体问题情景中发现学科知识;另一方面是把学生获得的抽象的学科知识在现实生活中具体化,通过演绎的思维方式,运用学科知识去分析生活现象,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科知识获得直观、感性的整体意义。第一方面的课程内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为学生与自然、社会时刻联系着,从生活中积累了大量的感性知识的背景,自我产生的对生活现象的猜想与解释需要在学校课程学习中加以印证,产生的疑问需要在课程的学习中加以解答,课程中展现的生活知识也就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第二方面的课程内容有利于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既提高了知识的理解与接受程度,同时展示了知识某一方面的价值,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与社会生活相联系的知识学习,有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强社会责任感。

课程内容生活化必须适应学生的知识水平:目前,我国教材中的部分内容的呈现方式低估了学生的理解能力,而命题却因强调区分度而高估了学生的理解力。同样道理,教材中联系生活的内容也有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不一致的地方,过于复杂的生活实例,有些甚至成年人理解都有困难,这样的实例进入学科课程。只会使学生对学科的理解更加模糊;过于简单的实例,用一句话即可唤起学生的记忆,或者学习者据已有的学科知识完全可以感悟到实例中的内容,这样的联系生活发挥不了其功能。例如,曾在高一的物理教材编写过程中,为了讲述自由落体,而要苦苦地拍一张秋后树叶飘落的照片,着实没有必要。

课程内容生活化还必须与学生的年龄特征相符合。年龄较小的儿童缺乏理性思维,课程内容的生活化可以帮助其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但对理性思维已有相当发展的较大年龄的学生,过多采用生活化的内容既相当烦琐,又降低了对学生理性思维的培养。

三、基础性与时代性相统一的原则

课程内容中重视选择基础知识是我国的一贯做法。课程改革,试图改变我国基础教育中过分强调双基训练的现状,从而提出了一系列的新的课程理念。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在课程内容的基础性上,出现了争议,如有人认为目前存在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我们认为,课程内容的选择应该考虑基础性与时代性的统一。

过去我们把基础知识看作学科主干知识以及形成的学科基本结构,有的学者表述为“保证知识得以展开的主要构架”,强调基础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科学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新的课程内容的基础性要求是“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即要从终身学习的要求来选择基础知识。

四、过程性与结果性相统一的原则

从知识形成与建构的角度,我们可以把课程内容的知识分为过程性知识与结果性知识[9],某一知识的探究过程和探究方法构成了过程性知识,而探究的结果构成了结果性知识(概念、原理)。新课程针对我们过去过于强调结果性知识的现实,大力提倡探究,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中,也就格外关注过程性知识。其理由为过程性知识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过程性知识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过程性知识的特点在于它的过程性、生成性、开放性,因而过程性知识的获得更多地依赖于体验学习方式,它要求学生尤其是学生的思维参与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来,因此,课程内容中过程性知识的增加有利于学生从对结果性知识接受学习的单一方式转变到包括探究、体验、合作的多样化学习方式。

过程性知识有利于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人类知识的形成过程与应用过程具有较大的相似性,过程性知识展示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也就展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而学生对过程性知识的学习,也就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相对于结果性知识而言,方法、策略知识具有更高的概括性、更大的稳定性、更强的迁移性,这也就体现了过程性知识的教育价值。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