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弟子规是传统文化的垃圾和儒家思想的糟粕

2020-09-21 文化 111阅读
孔子是讲孝悌的,但《孝经》在儒家经典里,地位并不高。不是“孝”好不好的问题,儒家是讲中道的,不是只讲忠孝。
孝悌好不好?好。但天地间什么事情都不能过度,过犹不及。不能以戕害、牺牲孩子来成全对父母的孝,生命都是平等的。
《弟子规》第一句话是:“弟子规,圣人训”。自孔子死后,儒分为八,每一派对孔子讲的话,理解的都不一样,都认为自己得到了孔子的真传,两千年后的清朝人所讲的话就能代表孔子的训谕?
在清朝以前,蒙学都是《三字经》、《百家性》、《千字文》、《幼学琼林》、《神童诗》等。我们看《三字经》,讲一些品德的内容,但更多的内容讲的是历史知识、自然知识,就挺好。而《弟子规》偏重于礼仪,小孩子本应是天真活泼的,要那么多礼仪规范干嘛?《弟子规》对孩子加重礼仪教育,是清朝加强奴化教育的延伸,应归为儒学里糟粕一类。
教育孩子要注重孩子的天性、性情,孔子讲教育是讲究因材施教的。子路、冉有的性格不一样,孔子对他们的教育方法也不一样。(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一次,曾参与父亲曾晳一同在瓜地里劳作,曾参不小心斩断了瓜苗的根,曾晳大怒,举起手上的大杖就向曾参打去。
曾参也不逃避,就跪在地上受罚,可身体承受不住,便晕倒在地,过了很久才慢慢苏醒过来,于是向父亲道歉。
曾参退回了房间后,为了让父亲确认自己的身体无恙,便拿出琴开始高声弹唱起来。
孔子听到这件事后,非常生气。曾参就请其他同学去问孔子。孔子说:“曾参侍奉他的父亲,却不知爱惜自己的身体,轻弃生命直接去承受父亲的暴怒,就算死也不回避。倘若真的死了,那不是陷父亲于不义么?哪有比这更不孝的呢?”孔子主张孩子接受父亲教育的时候是:“小棰则待过,大杖则逃走”。
可见,孔子是并不主张愚孝之人。我们看《弟子规》是怎么主张的:“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孩子本是天真的,已经号泣了,又怎能无“挞无怨”。若让孔子教一群小孩子,是断不会弄出《弟子规》、《二十四孝》之类的东西的。
现在孩子不懂事,私心较重,主要是娇惯出来的。家家就一个孩子,父母加四个老人围着,跟小皇帝似的,自然常以自我为中心,所以古人说“害生于恩”。在过去,往往家里有几个孩子,父母照顾不过来孩子,孩子往往懂事早,长大反而能孝顺父母。所以从小向孩子灌输礼仪、孝道,并不是最关键的。
弟子规是刻板的,而儒家本是活泼的,儒家在春秋时代很多都是艺术家,弹琴、唱歌、舞剑,弦歌之声不绝。孔子不但知识广博,而且多才多艺,音乐、驾车、射箭等样样精通,常以弹琴、唱歌抒发情志。孔子愿与人同乐,别人唱得好,就请他再唱一次,然后自己和他一起唱。(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孔子性情通达、洒脱的,也常和弟子们开开玩笑。
一次子贡问孔子:“如果有一块美玉,是把它藏在柜子里呢?还是找个识货的商人卖出去呢?”孔子答道:“卖掉!卖掉!我还等识货的商人呢!”(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子贡和孔子的问答都是引喻,孔子的回答风趣幽默。
另一例,孔子到武城,那个地方由孔子的学生子游管理,孔子听到弦歌之声,就笑子游:“这么个小地方,还用得上音乐来教化百姓吗?”(割鸡焉用牛刀)子游不高兴了,就问孔子:“这个方法是你教我的呀!你说君子学了礼乐,就有仁爱之心,百姓学了礼乐,就容易顺从。孔子告诉身边的学生:“子游的话是对的,我不过开玩笑罢了。”
一次,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在一起,孔子让每个人谈谈自己的志向。曾皙谈道:“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曾皙的回答似乎与孔子一贯的政治主张无关,为什么孔子反而特别欣赏呢?因为曾皙所说的是天地和谐的思想,就是儒家提倡的天人合一。
孔子年轻时四处学“礼”,中年时思想归于“仁”,晚年研习易经,思想归于天道。孔子一生从青年到晚年思想也是在变化之中的,至晚年能从“心所欲不逾矩”也。孔子的最高政治理想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儒家思想到后世变成孔教,传至清朝,已经糟粕多,精华少了。至五四、文革把孔教扫除,也是势所必然。如今若想复兴儒学、使儒学浴火重生,还应追寻什么是儒学真精神。
在古代流传比较广的蒙学读物中,《弟子规》是最刻板的,《百家姓》于今已无多大教育意义,《三字经》应是古代蒙学中最好的。过去为清除传统文化的糟粕,把传统文化快清除干净了,已经过头了。现在重新提倡传统文化,尊孔子,让孩子以儒学中最差的《弟子规》来读,又有些矫枉过正。
附弟子规全文如下:
总 叙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弟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入 则 孝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 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 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 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 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 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 丧三年 常悲咽 居处变 酒肉绝 丧尽礼 祭尽诚 事死者 如事生 出 则 弟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财物轻 怨何生 言语忍 忿自泯 或饮食 或坐走 长者先 幼者后 长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称尊长 勿呼名 对尊长 勿见能 路遇长 疾趋揖 长无言 退恭立 骑下马 乘下车 过犹待 百步余 长者立 幼勿坐 长者坐 命乃坐 尊长前 声要低 低不闻 却非宜 进必趋 退必迟 问起对 视勿移 事诸父 如事父 事诸兄 如事兄 谨 朝起早 夜眠迟 老易至 惜此时 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辄净手 冠必正 纽必结 袜与履 俱紧切 置冠服 有定位 勿乱顿 致污秽 衣贵洁 不贵华 上循分 下称家 对饮食 勿拣择 食适可 勿过则 年方少 勿饮酒 饮酒醉 最为丑 步从容 立端正 揖深圆 拜恭敬 勿践阈 勿跛倚 勿箕踞 勿摇髀 缓揭帘 勿有声 宽转弯 勿触棱 执虚器 如执盈 入虚室 如有人 事勿忙 忙多错 勿畏难 勿轻略 斗闹场 绝勿近 邪僻事 绝勿问 将入门 问孰存 将上堂 声必扬 人问谁 对以名 吾与我 不分明 用人物 须明求 倘不问 即为偷 借人物 及时还 后有急 借不难 信 凡出言 信为先 诈与妄 奚可焉 话说多 不如少 惟其是 勿佞巧 奸巧语 秽污词 市井气 切戒之 见未真 勿轻言 知未的 勿轻传 事非宜 勿轻诺 苟轻诺 进退错 凡道字 重且舒 勿急疾 勿模糊 彼说长 此说短 不关己 莫闲管 见人善 即思齐 纵去远 以渐跻 见人恶 即内省 有则改 无加警 唯德学 唯才艺 不如人 当自砺 若衣服 若饮食 不如人 勿生戚 闻过怒 闻誉乐 损友来 益友却 闻誉恐 闻过欣 直谅士 渐相亲 无心非 名为错 有心非 名为恶 过能改 归于无 倘掩饰 增一辜 泛 爱 众 凡是人 皆须爱 天同覆 地同载 行高者 名自高 人所重 非貌高 才大者 望自大 人所服 非言大 己有能 勿自私 人所能 勿轻訾 勿谄富 勿骄贫 勿厌故 勿喜新 人不闲 勿事搅 人不安 勿话扰 人有短 切莫揭 人有私 切莫说 道人善 即是善 人知之 愈思勉 扬人恶 即是恶 疾之甚 祸且作 善相劝 德皆建 过不规 道两亏 凡取与 贵分晓 与宜多 取宜少 将加人 先问己 己不欲 即速已 恩欲报 怨欲忘 报怨短 报恩长 待婢仆 身贵端 虽贵端 慈而宽 势服人 心不然 理服人 方无言 亲 仁 同是人 类不齐 流俗众 仁者希 果仁者 人多畏 言不讳 色不媚 能亲仁 无限好 德日进 过日少 不亲仁 无限害 小人进 百事坏 余 力 学 文 不力行 但学文 长浮华 成何人 但力行 不学文 任己见 昧理真 读书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 方读此 勿慕彼 此未终 彼勿起 宽为限 紧用功 工夫到 滞塞通 心有疑 随札记 就人问 求确义 房室清 墙壁净 几案洁 笔砚正 墨磨偏 心不端 字不敬 心先病 列典籍 有定处 读看毕 还原处 虽有急 卷束齐 有缺坏 就补之 非圣书 屏勿视 蔽聪明 坏心志 勿自暴 勿自弃 圣与贤 可驯致 。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