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画家任仁发的《二马图》,以肥瘦不同的两匹马,隐喻贪官和清官,是具有明确讽刺内容的绘画作品,寓意深刻。
《二马图》的画面十分简单,并排画有一肥一瘦的两匹马,没有任何背景陪衬。两匹马的外形、神态对比强烈。
右边那匹棕白相间的花马,膘肥肉厚,神采焕发。它踏着轻快的碎步,尾巴扬起飘动,一付养尊处优、自在得意的样子。
左边那匹棕色瘦马,画家用曲线,突出马的骨瘦如柴。瘦马的条条肋骨清晰可见,它低着头,步履蹒跚,尾巴卷缩着,一幅被人冷落、疲惫不堪的样子。
左右二马,一瘦一肥,一弱一强,形成强烈的反差。画家以写实的手段,采用极富表现力的线条勾勒,描绘马匹的轮廓,赋以色泽,颇具唐人画马的传统。
画后,画家写了一段一百四十多字的大段题记,对肥瘦二马作了一番议论。稍后笔锋一转,点明了此画的用意:“世之士大夫,廉滥不同,而肥瘠系焉。能瘠一身而肥一国,不失其为廉;苟肥一己而瘠万民,岂不贻污滥之耻欤!按图索骥,得不愧于心乎?”
画家是借这两匹马对当时官场的种种腐败和黑暗提出了强烈的批评。将肥马比作为官不正的贪官,他们吸食民脂民膏,故而肥壮;又将瘦马比为廉洁奉公的清官,因为忙于政务而累得皮毛剥落,骨瘦如柴。
画中有一个细节,肥马的马首挽着笼头,但是缰绳却松开了,拖在地上;而瘦马不但有笼头,缰绳还套在马颈上。
一匹没有约束的脱缰之马,失去了控制,就会无法无天,鱼肉百姓而肥己。而有约束的拴着缰绳的马,有了管束才能尽心尽力、克勤克俭。这是画家对吏治的看法,可谓用心良苦。
画卷的拖尾,有元代鉴藏家柯九思等人的题跋,将任仁发与元代最著名的书画家赵孟頫相提并论。画卷上,还钤有乾隆、嘉庆等清代皇帝的多枚鉴赏印章。
任仁发(1254—1327年),字子明,号月山道人,元代的著名画家、水利家,官至浙东道宣慰副使。他擅画人物,尤其擅长画马,自称画马学唐代的韩干。存世的作品有《张果见明皇图》《出圉图》《二马图》等
《奔马图》这件作品是画家徐悲鸿在1948年赠给史学家邓蜀生的礼物,“徐悲鸿的《奔马图》作于1948年初冬,其时中国人民解放军发起三大战役,傅作义部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提议,北平和平解放在即。徐悲鸿与吴作人、艾中信、董希文等筹备建立‘一二七艺术学会’,以迎接北平和平解放这一历史时刻。《奔马图》即为画赠当时北平新华总社记者、后来中国著名的史学家、中国的美国史研究第一人邓蜀生先生的”。据介绍,《奔马图》的落款处,还题写有“蜀生先生惠存”的字样。
徐悲鸿一生以画马闻名,他创作的《奔马图》也不止一幅。早在2004年,一幅署名为徐悲鸿1939年创作的《奔马图》在上海拍卖就被人质疑是伪作。当时那幅名为《奔马图》的作品,被一位鉴定家认为是克隆自徐悲鸿纪念馆的真迹《奔驰》。
那位鉴定家曾说,徐悲鸿真迹《奔驰》的落款中写明画作作于1939年;而当时上海工美拍卖公司拍卖的《奔马图》落款中标明创作于民国28年,也是1939年。而像徐悲鸿这样的大画家,不可能在同一年中创作两幅完全一样的画作。从图片上看,这两幅作品几乎一模一样,只有细节不同。不过,2004年上拍的那幅《奔马图》的真伪问题一直没有结果。
本章这幅《奔马图》是徐悲鸿1941 年所画,画幅右侧有题词:“辛巳八月十日第二次长沙会战,忧心如焚,或者仍有前次之结果之。企予望之。悲鸿时客槟城。”画中的马肌肉强健,腹部圆实,头略向右倾,鼻孔略大。这匹马正腾空而起,昂首奋蹄,鬃毛飞扬,精神抖擞,意气风发,让人热血沸腾。作者只寥寥几笔,就使这匹马有形有体,刚劲有力。作者用浓墨来体现鬃毛的厚密,用淡墨枯笔扫出其飞扬之势。在这幅画中,采用了西方绘画中体与面、明与暗分块造型的方法,同时吸收传统没骨法,结合线描技法,纵情挥洒,独具一格。马的头顶、胸部、马蹄、臀部留白,有强烈的光影效果。腹部阴影处,用墨比较淡,显示出了柔软而富有弹性的质感。这幅《奔马图》能让人感受到马呼出的热气、滚烫的体温,甚至淋漓的汗水。它强健的生命力正是抵抗侵略的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的象征。
《骏骨图》是中国宋代画家龚开的国画作品。该画纵29.9厘米,横56.9厘米,现流落于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