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休闲经济是在经济学研究范围的拓展中崛起的,经济学研究范围的拓展,又是在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中进行的。而休闲经济尤其需要借助哲学、社会学、心理学、行为学、市场营销学等多学科的介入,否则就会将休闲经济与经济学简单相加,如此这般将是一个根本性的错误。
近十几年来,发达国家的休闲产业进入高速发展的新时期,随着工作时间的减少,共享工作(Job Sharing)已应运而生,比如,在美国、法国、德国等国家目前正普遍实行各种工作制。政府认为:缩短工作时间,可以减少失业,政府以较少的财政支出争取公众和个人的更大支持,使休闲产业发展更快。
国家和地方政府往往根据休闲时间的长短制定新的经济政策,促进不同方面的消费,调整新的产业结构,建立新的市场,不仅解决失业和就业问题,促进和改善服务,增强人的休闲欲望,而且还能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繁荣社会文化,提升人的精神文明。
尽管休闲经济的缘起很难被确定,但是从广义上说,一个多世纪以来,西方社会的大量学者都曾涉足于休闲经济的研究。比如:发表《有闲阶级论》一书的作者 ——索尔斯坦·凡勃伦,虽然是制度经济学的创始人,但对休闲经济的论述也是相当的精辟。已在全世界再版了18次的《经济学》的作者——萨缪尔森,20世纪60年代就曾参与了美国人闲暇时间分配状况的调查和每周40小时工作制的论证。
而在微观经济学领域内,人们所关注的“非均衡现象”、“非理性问题”、“不确定条件下的行为理论”、“公平保费”、“讨价还价理论”、“有限理性”、 “实验经济学”、“家庭行为的微观经济理论”、“福利经济学——均等理论”、“制度经济学”等等都与人的休闲需求密切相关。以至于在西方经济学界取得了这样的共识:微观经济学是“当今主流经济学核心上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们承认,作为大多数经济学家所认可的经济学体系,是以一个微观理论核心为基础的。即使对于宏观经济学也是如此。与20年前的情况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现在人们越来越普遍地认识到,宏观经济学必须有一个坚实的微观基础。因为,微观经济学发展的影响会扩展到狭义的微观经济学领域之外。”
因此说,休闲经济是在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发生变革基础上,突出“以人为本”,强调以低代价、获得高效益,以无形资源替代有形资源,以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人力资本共同推进经济繁荣为己任,以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相平衡的一种崭新的经济形态。
当然,休闲经济必须合于经济活动者的规律性。在休闲活动者的生理、物质和自然维度上存在种种规律,如衣食住行的物质需要规律,即人体生命新陈代谢的规律,生理力量发挥的限度规律,对物的需求的“边际效应”规律等等,更重要的还在于人的生存发展在社会、心理、精神维度上的人格尊重、自由创造的需要的规律。如果我们设计的各种休闲经济活动符合这些规律,并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休闲经济主体的精神力量,休闲经济走向人文关怀的特质才能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来。 休闲需求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休闲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实际上人们只是在工作和休闲时间上与世界接轨,而在休闲的意识、形式和内容上仍然在很大程度上沿袭着传统,只是用更多传统意义上的休息(而非休闲)来充填新的闲暇时间。休闲需求指向的相对单一,反映了休闲意识的落后,制约着休闲产业的发展。因此,倡导科学健康丰富的休闲活动,清除各种意识障碍,是走向大众休闲时代的前提。
休闲供给中存在的问题
供给不足。由于长期以来重视劳动,轻视休闲,休闲的供给严重不足。休闲产业是以旅游业、娱乐业、服务业为龙头形成的产业系统,一般涉及国家公园、博物馆、体育(运动项目、设施、设备、维修等)、影视、交通、旅游部门、餐饮业、社区服务以及由此连带的产业群,不仅包括物质产品的生产,而且也为人的文化精神生活提供保障。在休闲产业供给上,不仅公共性供给不足,商业性供给也相对匮乏。
传播信息上的不平衡。正如张捷等人在《试论城市闲暇业及其持续发展》一文中所指出的,目前我国休闲业发展较为落后,经营性娱乐场所多而公益性的休闲设施少。同时在传播信息方面也表现出明显的不平衡性:娱乐信息多而知识信息少;模拟信息(如主题公园等)、虚假信息和冗余信息多(如神怪世界等)而真实信息少(如博物馆);人文信息多(如民俗、民间故事和文学名著衍生的主题公园)而自然信息少(如自然历史博物馆);感官信息多而深层心理感受信息少;被动接受信息多而可再生信息及共鸣信息少;泡沫信息多而完整信息少。这种不平衡严重制约着人们休闲活动的多样化与高级化。
六次“黄金周”的消费热潮充分说明了我国休闲经济的发展潜力。加强对休闲以及休闲经济的研究,大力发展休闲产业成为当务之急。休闲产业是一个相互配套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的各个部门和阶层。除了加强供给,培养和引导需求以外,还需要整个社会条件支持系统的配套,如政策、立法、制度建设、社会保障、货币流通结算方式、人才培养、理论研究、观念更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