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说,“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从城市诞生时起,塑造城市之美、创造美好生活就一直是人类追求的主要目标之一。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以及各类城市问题的出现,“城市科学”逐渐与“美学”结合,共同探索城市美的一般规律和实践路径。从系统美学的角度讲,“美”是不能脱离审美系统而独立存在的,“美”只是审美关系中客体的系统质,离开特定的审美环境和审美主体,客体便无所谓“美”或“不美”。城市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城市美学要完整地反映城市审美活动的全貌,就不能将城市之美仅仅理解为物化的城市环境,而应当全面考虑城市巨系统,特别是审美系统的主体——人的作用,充分考虑人的审美和生活诉求。因此,城市之美既是哲学理想,又是现实需求,既有普遍规律,又有区域特点。探索“美丽城市”的内涵,需要将解决当前问题的操作性和指导未来愿景的规律性相结合,将系统研究城市的新兴综合性学科“城市学”与“美学”相结合,提出科学的评价标准。
在世界城市发展史上,针对工业化进入中后期、城市化快速发展出现的环境、文化、社会问题,国内外学者曾提出过“田园城市”、“生态城市”、“森林城市”、“宜居城市”、“低碳城市”、“花园城市”、“山水城市”等多种理想模型,官方和民间层面还开展了“国际花园城市”、“全球宜居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美丽中国·寻找最美城镇”、“中国最美丽城市排行榜”等评选活动,并出台了多种评价指标体系。实践证明,这些理想模型和指标体系往往因只关注某一领域,缺乏操作性、系统性而无法全面指导城市建设发展实践,亟需在总结以往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探索更具系统性、科学性、权威性、针对性、指导性、操作性的新的科学模式——“美丽城市”模式。
综合国内外研究成果和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实际,我们认为,中国特色“美丽城市”是指全面彰显“生态自然美、人文特色美、经济活力美、社会和谐美、政治清明美、生活幸福美”,具有自身特色,能够满足人的全面发展需求的城市。
1.生态自然美。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牢固树立生态红线观念,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将良好生态环境作为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2.人文特色美。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传承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坚持“保老城、建新城”和“城市有机更新”,正确处理好保护历史文化与建设现代化都市的关系,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形成古今协调、城景交融、底蕴深厚、道德高尚、文化繁荣的良好状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增强城市软实力。
3.经济活力美。根据城市资源禀赋,发展各具特色的城市产业体系,强化城市间专业化分工协作,增强城市创新能力。坚持推进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统一,以城市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政府做城市、做环境带动市场做产业、做企业,以政府办好企业围墙外的事带动市场办好企业围墙内的事,找准比较优势、打造竞争优势、构筑发展优势,形成结构合理、自主创新、特色彰显、活力突出、节能低碳、循环清洁、方式友好、过程高效的产业体系。优化城镇布局和形态,既要优化宏观布局,也要搞好城市微观空间治理。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宏观布局,积极融入城市群主体形态,与其他城镇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协同发展。按照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总体要求,坚持“五规合一”、“多规合一”,形成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合理结构和形态,城乡一体的发展格局。要提高建设品质,以创造历史、追求艺术的高度负责精神,打造精品力作。加强智慧城市建设,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洁化、绿化、亮化、序化同步推进。
4.社会和谐美。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在“公共治理”理念指导下,促进社会广泛参与,共谋共建共治共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让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推进社会领域制度创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诚信制度建设,提升居民文明素质和道德素质,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加强平安建设,防控各类社会风险,有效化解社会矛盾,营造良好社会环境,让居民享有更多的安全感与归属感。
5.政治清明美。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政务行为规范,提高履职能力。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治理,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推进城市管理从城市政府一家管理向党政界、知识界、行业界、媒体界、市民界“五界联动”的“社会复合主体”共同治理转变。健全依法决策机制,培育新型智库,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三严三实”,培养一批专家型的城市管理干部,有正确的审美观,用科学态度、先进理念、专业知识建设和管理城市。
6.生活幸福美。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城镇建设要融入让群众生活更舒适的理念,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中,形成水系清洁、空气清新、土壤洁净、健康卫生的宜居环境,打造公共服务健全、社会保障有力、政治清正廉明、社会公平和谐、生活安全舒适的生活品质之城,让百姓收入更高、住得更宽敞、出行更便捷,享受到更好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吃上更放心的食品,喝上更干净的水,呼吸更清新的空气,让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