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表达诗人怎样的感情

2020-05-16 情感 471阅读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表达了诗人孤独寂寞、孤孑清寥的感情,通过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永和清寥,而诗人卧听疏钟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原文:

《枫桥夜泊》

唐代-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译文:

月亮落下去了,乌鸦的啼叫寒气满天,对着江边枫树和渔火忧愁入眠。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半夜的客船里传来了寺庙敲钟的声音。

扩展资料:

1、创作背景:

张继于“天宝十二年(753)礼部侍郎杨浚下及第”,天宝十四年(755)一月爆发了安史之乱,天宝十五年(756)六月,玄宗仓皇奔蜀。因为当时江南政局比较安定,所以不少文士纷纷逃到今江苏、浙江一带避乱,其中也包括张继。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

2、作品赏析:

前二句意象密集:落月、啼乌、满天霜、江枫、渔火、不眠人,造成一种意韵浓郁的审美情境。后两句意象疏宕:城、寺、船、钟声,是一种空灵旷远的意境。江畔秋夜渔火点点,羁旅客子卧闻静夜钟声。

前两句和谐地统一于水乡秋夜的幽寂清冷氛围和羁旅者的孤孑清寥感受中,确有孤孑的旅人面对霜夜江枫渔火时萦绕的缕缕轻愁,但同时又隐含着对旅途幽美风物的新鲜感受;后两句写的是诗人在枫桥夜泊中所得到的最鲜明深刻、最具诗意美的感觉印象。

3、作者简介:

张继(约715—约779),唐代诗人,字懿孙,襄阳(今属湖北)人。他的诗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兴幽深,事理双切,对后世颇有影响,流传下来的不到五十首,有《张祠部诗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枫桥夜泊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