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大米没有机器脱谷的。难道一个一个剥开嘛?

2022-04-15 文化 75阅读

古代,是使用“臼(jiu)”来舂米的,后来发明了"水碓"(shuǐduì)。

舂(chong)米,一口臼,用一块大整石慢慢凿成。它形同一只巨大的酒盅,臼口的直径不小于70~80公分。一只大的石臼,一般要四个人才能抬得动它。臼内凿有锣纹,臼的身子须埋在地下,臼口露出地面,四周用破陶瓷缸片贴平,以便于清扫。

在臼的上面,架着用一棵大树段做成的“碓身”,“碓”的头部下面有杆杵,杵的嘴子上按了铁牙。“碓”肚的中部,两边有支撑翘动的横杆,就像玩杂技的“翘翘板”中间支撑那玩意儿。

“碓”尾部的地下挖一个深坑,当把重心移到“碓”尾并将其向坑里踩压下去,“碓”头即抬了起来,然后舂下去,抬起来,再舂下去,就这样机械地重复,便是舂米。

扩展资料:

古代中国劳动人民不仅创造了用水力推动鼓风机铸铁,而且进一步利用水力、杠杆和凸轮的原理去加工粮食,这种用水力把粮食皮壳去掉的机械叫水碓。古代水碓分为地碓和船碓,船碓到明代才有。水碓(shuǐduì)利用水力舂米的器械。

我国在汉代发明了水碓,浙东山区在唐代已有了使用滚筒式水碓记载。

解放前,余姚市大隐镇共有水碓56处。据当地老农介绍,上世纪60年代中期,下磨村农民还在用水碓磨蚊香木粉销往上海、宁波等地,木粉销售收入占到山村总收入的1/3。随着农业产业调整和自动化水平的提高,以及水源环境的变化,到上世纪末,水碓才完全退出了山区农民的生活。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舂米

百度百科——水碓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