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

2020-06-15 综合 426阅读

表达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是敢于战斗,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

1939年夏,词作家公木和作曲家郑律成完成了一部大型声乐套曲——《八路军大合唱》。是年冬天,这部套曲在延安杨家岭中央大礼堂由作曲家本人指挥首演,并于次年夏天在《八路军军政杂志》上发表。

这部套曲由8首单曲构成,合着一个“八”字,集中表现了八路军的英雄形象和战斗精神。《八路军进行曲》正是其中的一首。解放战争时期,《八路军进行曲》被重新填词,更名《人民解放军进行曲》。1965年,《人民解放军进行曲》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

扩展资料

这首歌曲的前身为《八路军进行曲》,1939年诞生于延安。

1938年8月,带着在晋绥抗日前线创作的革命诗稿,诗人公木(原名张松如)回到了革命根据地延安,与作曲家郑律成合住一个窑洞。

强烈的时代责任感和文艺工作者的使命感,在这两位虔诚的革命者心中产生了共鸣。他们一拍即合,立志为伟大的人民军队谱曲,共同谱就属于红色革命时代的主旋律。“枣园多少不眠夜,赢得中华破晓天。”

时光流入1939年。对日抗战愈发激烈,在红色延安的窑洞里,雄壮豪迈的《八路军进行曲》应运而生。它像长了翅膀,随着宝塔山的风、延河的水越过黄土高坡与崇山沟壑,迅速在各个抗日根据地传唱开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