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生产加工型企业的账务核算流程及成本核算的着重点?

2020-04-25 财经 102阅读
4.帐务处理最后总结帐的具体操作:(排顺序)
A.新手首先要把平常一月发生的经济业务的单据做好凭证,汇总平,做好最后总结帐的奠定基础。
B.统计好本月实际开增值税票销售的金额、数量、单价,确定本月要生产的货物,(做帐的企业与企业不一定相似,根据平常工作总结做帐经验)。
C.确定生产过程的制造费用:
a.计提职工工资:借:管理费用(后勤人员、技术顾问等工资属于管理费用)
制造费用(车间一线职工人员工资,做外帐一般不超过本月开票的10%计提)
贷:应付工资
按生产企业的核算工资的程序,先对本月工资按比例计提出,一般情况是拖后一月发放,所以计提的时候要做好预算,不能超过实际发放的10%左右,(注明:工资牵扯劳动部门、工会、地税部门等要求,避缴一些部门费用。)
实际发放的会计分录:借:应付工资
贷:银行存款、现金
b.根据计提的工资计提职工福利费。
借:制造费用(按计提工一线职工工资的14%计提)
管理费用(按后勤管理人员计提工资14%计提)
贷:应付福利费
c.根据计提的工资计提职工职教费。
借:制造费用(按计提工一线职工工资的15%0计提)
管理费用(按后勤管理人员计提工资15%0计提)
贷:其他应付款(职教费)
d.根据计提的职工工资计提职工工会费。
借:制造费用(工会费)
贷:其他应付款(工会费)
d.根据实际用电量计提电费。
借:制造费用-----电费(生产用电)
管理费用----电费(照明用电)
贷:预提费用---电费
d.预提银行利息:(如果本月做帐未预算好,利润反映的多,可以先预提利息。)
借:财务费用----利息
贷:预提费用----利息
e.计提固定资产折旧额:
借:管理费用---折旧费(办公类、小车类固定资产计提的折旧费)
制造费用---折旧费 (生产用的固定资产类计提的折旧费)
营业费用---折旧费 (销售车辆的固定资产计提的折旧费)
贷:累计折旧---折旧费
累计折旧的核算方法:
企业固定资产应计提折旧:1.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仪表仪器、运输工具、工具不论使用或不使用都得计提折旧。
2.融资租入和以经营租用的方式租出的固定资产。
3.本月内开始使用的固定资产,当月不提折旧,从下月起计提折旧,本月内减少或停用的固定资产当月仍继续提折旧,从下月开始不提折旧。
4.企业一般用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他是根据固定资产的原值减去残值后的余额,(固定资产残值一般按固定资产的原值的3%预计,一般建筑类使用20年,设备类使用15年。)。
公式如下: 固定资产原值-净残值
固定资产年折旧额= 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年限
年折旧额除以12=月折旧额
F.结转制造费用:
借:生产成本
贷;制造费用(以上各计提的制造费用和汇总平的制造费用,以免漏转。)
G. 根据公司实际用料比例和本月购进原材料的数量做生产出库。
借: 生产成本
贷:原材料(原材料出库可根据公司做帐的要求进行操作。)
h. 根据以上计提的制造费用与原材料出库核算出本月需要生产的库存商品数额。
借: 库存商品(库存商品的数量、品名要根据实际开票销售的为准。)
贷: 生产成本
A. 结转产品销售成本(销售数量一定要根据实际开票销售的数量一致结转,单价根据H库存商品登记完的单价为准。)
借;主营业务成本
贷;库存商品
B. 结转本月实际开票销售收入。
借:主营业务收入
贷:本年利润
C. 结转本月实际实现的增值税款,(本科目比较复杂,可以根据税务部门的要求处理,如:有留抵、多缴、免抵退、免抵等,具体出口退税详见出口退税操作。)
借: 应交税金 (转出未交增值税)
贷: 应交税金 (未交增值税)
应交税金科目的设置:在应交税金科目下设置“应交增值税”和“未交增值税”两个明细科目进行核算。应交增值税明细帐设置:进项税额、已交税金、转出未交增值税、减免税款、销项税款、出口退税、进项税转出、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转出多交增值税等项目,月中,将本月应交未交或多交的增值税额自应交税金(应交增值---转出未交增值税或转出多交增值税)转入应交税金(未交增值税)结转后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明细科目的期末借方余额反映值税。
附注材料:
L.根据本月实现的增值税和本月出口免抵税额计提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
借: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
贷:应交税金(城建税)按实际缴纳增值税和免抵额的金额*5%核算。
贷:其他应交款(教育附加、地方教育附加)按实际缴纳增值税和免抵额的金额*4%核算。
由于企业所得税按季度缴纳,按季度损益表的利润总额*33%,(最新政策2008年可能调为25%)。
计提所得税:借:企业所得税
贷:应交税金(应交企业所得税)
结转: 借:本年利润(企业所得税)
贷:企业所得税
缴纳: 借:应交税金(企业所得税)
贷:银行存款
L.最后结转:
借:本年利润
贷:主营业务成本
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
管理费用
财务费用
营业费用
营业外支出
Z.年终结算要注意的问题,结合公司的业务需要调整该调整的科目,(年终结算非常重要)。
1.往来帐款明细帐要与公司实际情况核对,给经理写一份做帐本年度的财务情况。
2.应付工资年终未发的余额转到其他应付款科目中,新年度冲销。
3.本年度利润如果是赢利或亏损,余额都要转到利润分配科目中。
4.年终报表如果反映利润,15%的利润计提到盈余公积科目。
N.补充材料:
地税跨年度查补款帐务处理:
1. 补缴税款(印花税、车船使用税、房产税等)
借: 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贷:现金
2. 补提城建税及教育附加
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贷:应交税金-----城建税
其他应交款---教育附加费
3. 滞纳金
借:营业外支出(罚款支出)
贷:现金
每个财务人员都应该了解此流程,更应该了解相关的财务软件,目前稍有规模或管理水平高一点的企业均采信息化管理,你应该知道如何使用软件和如何设置,只要凭证制作正确,其余一切由计算机完成:凭证-汇总-明细账-总账-各种报表等。首先来了解财务流程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大致环节:
1、根据原始凭证或原始凭证汇总表填制记账凭证。
2、根据收付记账凭证登记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
3、根据记账凭证登记明细分类账。
4、根据记账凭证汇总、编制科目汇总表
5、根据科目汇总表登记总账。
6、期末,根据总账和明细分类账编制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
如果企业的规模小,业务量不多,可以不设置明细分类账,直接将逐笔业务登记总账。实际会计实务要求会计人员每发生一笔业务就要登记入明细分类账中。而总账中的数额是直接将科目汇总表的数额抄过去。企业可以根据业务量每隔五天,十天,十五天,或是一个月编制一次科目汇总表。如果业务相当大。也可以一天一编的。
二、具体内容:
1、每个月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根据原始凭证登记记账凭证(做记账凭证时一定要有财务(经理)有签字权的人签字后你在做),然后月末或定期编制科目汇总表登记总账(之所以月末登记就是因为要通过科目汇总表试算平衡,保证记录记算不出错),每发生一笔业务就根据记账凭证登记明细账。
2、月末还要注意提取折旧,待摊费用的摊销等,若是新的企业开办费在第一个月全部转入费用 。计提折旧的分录是借管理费用或是制造费用贷累计折旧,这个折旧额是根据固定资产原值,净值和使用年限计算出来的。月末还要提取税金及附加,实际是地税这一块。就是提取税金及附加,有城建税,教育费附加等,有税务决定 。
3、月末编制完科目汇总表之后,编制两个分录。第一个分录:将损益类科目的总发生额转入本年利润,借主营业务收入(投资收益,其他业务收入等)贷本年利润。第二个分录:借本年利润贷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其他业务成本等)。转入后如果差额在借方则为亏损不需要交所得税,如果在贷方则说明盈利需交所得税,计算方法,所得税=贷方差额*所得税税率,然后做记账凭证,借所得税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借本年利润贷所得税( 所得税虽然和利润有关,但并不是亏损一定不交纳所得税,主要是看调整后的应纳税所得额是否是正数,如果是正数就要计算所得税,同时还要注意所得税核算方法,采用应付税款法时,所得税科目和应交税金科目金额是相等的,采用纳税影响法时,存在时间性差异时所得税科目和应交税金科目金额是不相等的)。
4、最后根据总账的资产(货币资金,固定资产,应收账款,应收票据,短期投资等)负债(应付票据,应附账款等)所有者权益(实收资料,资本公积,未分配利润,盈余公积)科目的余额(是指总账科目上的最后一天上面所登记的数额)编制资产负债表,根据总账或科目汇总表的损益类科目(如管理费用,主营业务成本,投资收益,主营业务附加等)的发生额(发生额是指本月的发生额)编制利润表。
(关于主营业务收入及应交税金,应该根据每一个月在国税所抄税的数额来确定.因为税控机会打印一份表格上面会有具体的数字)
5、其余的就是装订凭证,写报表附注,分析情况表之类
6、注意问题:
a、以上除编制记账凭证和登记明细账之外,均在月末进行。
b、月末结现金,银行账,一定要账证相符,账实相符。每月月初根据银行对账单调银行账余额调节表,注意分析未达款项。月初报税时注意时间,不要逾期报税。另外,当月开出的发票当月入账。每月分析往来的账龄和金额,包括:应收,应付,其他应收。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