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个性和个人风格的关系?????求解,文学理论教程,谢谢同学

2021-12-11 文化 196阅读
通过对创作个性的界定,可知日常个性不能直接形成文学风格,必须通过审美创造的升华上升为创作个性,才可能在作品中形成独特的艺术风貌。创作个性是位于日常个性和文学风格之间的中间环节,它们三者的关系可以用下列图表来表示:

创作实践  外 化
 日常个性………………创作个性………………文学风格
(人格结构)审美升华 (艺术品格) 形式化 (艺术独创性)

许多风格理论往往忽略了创作个性的中介,以为日常个性能直接创造文学风格,这显然是不严密的。中国传统的风格理论起源于魏晋,当时出现了一些与风格有关的新概念,如风韵、气韵、神韵、风神、风力、风骨和气、体等,但起先不是用来品文,而是用来品人,品评士人的体貌、德性和行为等特点。品评人物之风盛于汉末,魏晋犹存。士人受重神轻形思想的影响,对于放浪形骸之外,不受封建规范约束和世俗观念束缚的精神风貌大加赞赏。如谓“嘲弄嗤妍,凌尚侮慢者,谓之肖豁远韵。”(《抱朴子·汉过》)“安弘雅有气,风神调畅也。”(《世说新语·赏誉》)梁武帝《赠萧子显诏》,称其为人“神韵峻举”(《全梁文》卷四)。可见这些多词一义的风格概念最早是用来品人的,直至今日,习惯上还有说某某人的风格如何,其实都与论文无关。曹丕的《典论·论文》作为中国最早的文学评论专著,涉及了文学风格问题,也即从以风格论人转向以风格论文。如前所引:“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根据黄叔琳的评注,“气是风骨之本”。近人郭绍虞主编的《中国历代文论选》进一步说:“气在于作家谓之气,形之文者谓之风骨。”可见曹丕在这里所说的“气”,倒是与创作个性有关。至于陆机《文赋》所提出的“情志”,更是就创作个性而言的。他说:“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意思是久立于宇宙之中观察万物,博览群书以陶冶情感志趣。联系下文来看,可知“情志”又与审美想象有关,区别于日常个性。刘勰在《文心雕龙》“体性”篇中则以“情性”指有别于日常个性的创作个性:“夫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盖沿隐以至显,因内而符外者也。然才有庸隽,气有刚柔,学有浅深,习有雅郑,并情性所铄,陶染所凝,是以笔区云谲,文苑波诡者矣。”“情性”不同于先天的才气和后天的习得,而是经过审美的熔铸和陶染的。唯其如此,才造成了“其异如面”的风格特征。这就是说,形成文学风格的内在根据是经过审美升华了的“情志”、“情性”,也即创作个性。“正象现实生活要经过审美活动的升华才能变成文学作品一样,作家的人格、修养、生活个性也要在审美中得到升华之后才能化入作品的风格之中。这就是说,作家的人格修养、生活个性并不能直接转化为风格,这种人格修养、生活个性必须在与作家的审美素质有了内在的适应性,并接受审美素质的改造、转换之后,才能成为创作个性的有机构成因素,然后通过整个创作个性的作用,才能转化为风格。”创作个性作为一种艺术品格,是作家在生活和创作实践中所养成的相对稳定的个人气质、人格情操、审美理想、艺术志趣、创造才能和写作习惯等精神特点的总和。正是这些精神特点自动地控制着作家的创作活动,使他以独特的身份和视点去观察、感受、认识和表现生活,抒发自己的情怀,用个性化的语言构筑起一个他人所无、己所独有的艺术世界。在这个独特的艺术世界里,作家到处留下了个人的印记,从而呈现出与众不同的风貌。因此,创作个性不仅是形成文学风格的内在根据,而且要求外化和形式化,在对内容和形式的有机整合中转化成文学风格。题材等内容方面的特点,体裁等文学类别方面的要求,语言、文学技巧等形式方面的规则,诸如此类的客观因素固然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文学风格,但在一个成熟的作家那里,都无不为其独特的审美个性所把握、浸润、渗透、点化和整合。所以,关于风格和创作个性的关系可以这样说:风格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经创作个性的有机整合后所显现的独特的艺术风貌和格调;创作个性是风格的灵魂。
譬如,奠定我国田园诗基础的陶渊明就有着独特的创作个性。他“少无适俗韵,性本爱山丘”,“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以性本自然为自己的人生追求和审美理想。这样,他的大部分诗便取材于躬耕后的田园生活,讴歌田园风光、自然景色,赞美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摒弃官场的恶俗和都市的喧嚣,抒发委运乘化的人生旨趣。诗歌语言平淡朴素,真率自然,如“胸中自然流出”,于平淡中见出高远,于宁静中传递盎然的生趣。可谓“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所以苏轼说陶诗的风格“似癯实丰”,又说:“观陶彭泽诗,初若散缓不收;反复不已,乃识其奇趣。”再如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的温庭筠,性格放荡不羁,出入歌楼妓馆,精通音律,有着很高的艺术修养,“能逐弦吹之音,为侧艳之词”,常为王公贵族娱宾遣兴而作,养成了与陶渊明一类田园诗人完全不同的创作个性。这就决定了他专以房帏儿女为题材,刻意描绘玉楼、纱窗、帘栊、枕屏、锦衾、薰帐、玉人、罗襦、香腮、云鬓、愁黛、雪胸之类,在语言上讲究文采和声情,这就造成了秾艳香软又声情并茂的风格。赫拉普钦科指出:“因此,创作个性——这就是包括其十分重要的社会、心理特点的作家个人,就是他对世界的看法和艺术体现;创作个性——这就是包括其对待社会的审美要求的态度,包括其针对读者大众、针对那些他为之写作文学作品的人们而发的内心呼吁的语言艺术家个人。”“伟大的艺术家始终是他自己,一个鲜明的、独特的个性,但同时,他却反映出深刻的社会过程。” 也有人把创作个性理解为“风格的心理构成”,并具体解析为识见、情趣、格调、气势等。与把创作个性仅仅理解为个人气质的狭隘观点相比,这类较宽泛的解释更具包容性。事实上对于一个成熟的创作个性来说,它确实已为作家的世界观、审美理想所渗透,同时又凝结了作家的艺术修养和情趣,因此它就是作为艺术家的个人,而不再是日常生活中的个人。这就决定了其对世界的把握必然是审美的,从而自然地而非刻意地转化为风格,在风格中流露出自己的艺术品格。
原载《文学概论书系》,王纪人著:第六编《文学风格论》,北京师范大学2006年1月版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