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是什么?

2020-05-19 健康养生 44阅读
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基础理论的核心之一,源于远古,服务当今,
在两千多年的医学长河中一直为保障中华民族的健康发挥着重要的作
用。
《黄帝内经》载:“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
以治,病之所以起。”而经脉则“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浮而
常见者,皆络脉也”,并有“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的特点,故针灸“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
令可传于后世”。由此可见,经络理论对指导中医各科实践有着决定
性的作用。
经络是什么,存在于人体何处?经络有哪些作用,是通过什么途
径实现的?这些问题既是中外科学家研究的重大课题,也是老百姓非
常想了解的奥秘。至今,尽管有关经络的研究已取得相当的成果,有
了很大的进展,但无论是实验研究,还是假说论证,就其总体来说,
仍处于百家争鸣的科学数据和理论学说的形成、积累阶段。因此,有
关经络的科学结论还需要长期的、艰苦的探索与研究。
二千五百年前,中国诞生了第一部医学巨著———《黄帝内经》,
在这部典籍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贯穿于全书,那就是经络。经络是经
脉和络脉的总称,古人发现人体上有一些纵贯全身的路线,称之为经
脉;又发现这些大干线上有一些分枝,在分枝上又有更细小的分枝,
古人称这些分枝为络脉,“脉”是这种结构的总括概念。
《黄帝内经》对经络的认识是从大量的临床观察中得来的,记载
这些临床观察的文献近年来已在马王堆帛书、张家山竹简和绵阳木人
经络模型等出土文物中逐渐找到。这些早期文献主要描述了经脉系统,
并涉及了三种古老的医疗手段:一个是灸法,一个是砭术(即用石头
治病的一种医术),另一个就是导引术(一种古老的气功),而经脉
是这三种医术施用时借助的途径。
随着冶炼技术的发展,人们制成了金属针,称为微针,并用微针
对经脉进行治疗。《黄帝内经》分为两部书,其中之一叫做《灵枢经》
,也称为《针经》,就是专门论述用微针治疗经络的著作。《黄帝内
经》对经络作了系统的总结,在经脉之外,增加了络脉、经别、经筋、
皮部和奇经等新的概念,它们共同组成了经络系统,成为古人心目中
人体最重要的生理结构。《黄帝内经》还阐述了经络的功能,即运行
气血、平衡阴阳、濡养筋骨、滑利关节、联络脏腑和表里上下以及传
递病邪等。《黄帝内经》对经络系统及其功能的认识主要来自于长期
的临床观察,也包含一些推理分析的结果和取类比象的描述。由于《
黄帝内经》的概念体系是二千多年前的,给现代人理解它的思想内涵
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因此,从文献和实验等多个方面揭示古典经络概
念的内涵,是中医研究者的任务。
循经传感探经络
半个多世纪以来,国内外学者对经络问题进行了不懈地探索,首
先遇到的问题就是古人所说的经络是否真实存在。当时,有人认为古
人所说的经络就是现代解剖学中的血管,并不存在一套独立的经络系
统。另一方面,国外有人声称发现了经络的实体,结果被我国学者证
明是一种假象。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人们在针刺中发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有些
人接受针刺治疗时,会产生一种沿经脉路线移动的感觉。后来正式命
名这一现象为循经感传现象,能产生这一现象的人称为“经络敏感人”
,但这类人只占人群中的很小一部分。循经感传现象的发现扭转了人
们认为经络就是血管的观点,因为血管显然无法形成这种感觉循经移
动的现象。另外,人们还发现循经脉路线的皮肤电阻较低,这些现象
为验证经络的客观存在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到了七十年代,人们对循经感传现象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发
现了循经感传的一些奇异特性:
●速度较慢,为每秒厘米量级。
●可被机械压迫和注射生理盐水及冷冻降温所阻断。
●可出现回流和乏感传。
●可绕过疤痕组织及通过局部麻醉区,可趋向病灶。
●循经感传的路线上有时出现血管扩张、轻度水肿并可测出肌电
发放。
●发现部分截肢病人在截肢部位出现幻经络感传。
这些现象使人们对经络的认识走向复杂化,因为单纯的神经传递
或血液流动均无法解释上述特点。不过,由于循经感传的这些特性主
要依赖病人的主观感觉和描述,其直实性要打一定折扣,故而同期进
行的一些可见经络现象和经络客观检测的研究显得十分重要。其中包
括刺激穴位时循经出现的皮肤过敏、色素带,沿经检测到微小声波(
循经声发射)、隐性循经感传(一种90%以上人都存在的经络敏感现
象),以及其他一些循经物理特性。
八十年代中期,经络的研究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诞生了我国
第一个国家级经络课题,即“七五”国家攻关课题———“十四经循
经路线的客观检测”。这时,科学家们已不满足于通过主观感知等简
单的手段说明经络的存在,而是试图通过更科学的手段证明经脉路线
的客观存在。这期间的最重要发现莫过于用γ照相机拍摄到同位素循
经脉路线运动的轨迹。使用生物物理学手段对经络进行研究成为经络
研究的一大特点,研究者先后发现经脉路线上具有低电阻、高声振动
和较好的声光热传导以及
同位素迁移等物理学特性。这些工作被总结在一部重要经络研究
著作———《针灸经络生物物理》之中,它是客观证实经络存在的一
个里程碑。
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又先后进行了“八五”和“九五”两个
国家级经络攀登计划项目,研究从现象逐渐深入到本质,课题围绕着
循经感传的机理、经脉脏腑相关和经脉线的理化特性三个方面展开,
形成了若干个假说:
神经论:认为循经感传是神经元之间兴奋传递的结果。
体液论:认为中医经络中的气血指人体中的各种体液,经络是体
液运行的通道,体液运动刺激神经产生循经感传。
能量论:认为经络是某种物理能量与信息的传输渠道。
发现循经低流阻通道
人体的体液分为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中的一部分是血
液和淋巴液,流动于脉管之中,另一部分存在于组织间隙之中,称为
组织液或脉管外体液。早在五十年代,日本学者藤田六郎就提出经络
可能是脉管外体液的流动路径,但这一假说一直没有得到实验的证明。
九十年代,笔者根据生物流体力学原理,对组织液在组织间隙中形成
定向流动的机理作了进一步的分析,指出循经路线上组织对体液流动
的阻力(流阻)较小是形成组织液定向流动的重要条件。在这一思想
的引导下,我们寻找各种测量组织流阻的方法,终于建立了一套能够
连续扫描测量组织流阻的实验装置。使用这一装置,我们分别在小型
猪、小家猪和人身上发现了循经低流阻点。我们还建立了一套测量组
织液压波传播的方法,用于测量低流阻点之间的连通性,结合γ照相
机观察同位素迁移的方法,终于发现循经脉路线的皮下存在着具有低
流阻特性的组织液通道,简称为循经低流阻通道,并且首次在循经路
线上发现了具有功能意义的体液通道结构。
循经低流阻通道的发现是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的资助
下完成的,这一课题延续到“九五”国家攀登计划中,并受到评
审专家们的高度重视。首先,我们使用红外热像仪和正电子照相机发
现循经低流阻通道具有运输水液和营养物质的能力,证明它与《黄帝
内经》所说的经脉有濡养组织、滑利关节的功能相吻合。其次,我们
在猪身上测量到7~8条与人体经脉分布非常接近的低流阻通道,证明
它与古典经脉概念有高度的相似性,而不同于通常的血管和淋巴管,
是一种新的结构分布。形态学研究发现,低流阻通道位于《黄帝内经》
所说“分肉之间”的组织间隙之处,符合古典经脉的解剖定位。综合
上述研究结果,结合古文献的研究,我们认为循经低流阻通道可能就
是经脉的实质或其实质的一部分。具体讲,它可能是卫气在经脉路线
上运行的通道。
经络研究来源于临床,服务于临床,经络研究成果如果不能与临
床实践相结合,不能实际指导中医的临床及保健,就很难说是一个真
正的成果。因此,在发现了循经低流阻通道后,我们随即进行了与临
床有关的研究工作。
“疏通经络”与医疗保健
近年来,“疏通经络”一词频繁地出现在各种中医药保健品的广
告中,然而,人们对它的真实科学内涵并不十分清楚。疏通经络原是
中医针灸中的一个概念,《黄帝内经》中有“欲以微针通其经脉”的
话,就是用针灸疏通经络的意思。这句话记载在《黄帝内经·灵枢经》
的开场白中,阐述了针灸治疗的目的,是针灸学的核心思想。然而,
由于人们对经脉的实质看法不一,或曰血管,或称神经,而针灸是怎
样疏通这些结构的,则缺乏相关的科学研究。
我们在循经低流阻通道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针刺对这一通道影
响的实验研究,分别在人体上和猪身上观察了针刺前后循经低流阻通
道及旁开对照区的流阻变化。结果表明,针刺可显著降低循经低流阻
通道的流阻,而对其他地方影响不大。也就是说,针刺可使得这一通
道扩张,阻力进一步降低,由此产生的结果是更多的物质可以沿着这
一通道运输。这一变化具有重要的生理学意义,它可使营养性物质更
多地从血管运输到细胞,而将细胞的代谢产物更快地从组织间隙中运
送到血管和淋巴管之中,再通过肾脏等排出体外。本研究至少从一个
侧面阐释了针刺疏通经络的机理,这一研究结果在2000年第五届世界
针灸大会上报道时,引起了热烈反响。
经络在人体中的作用到底是什么,为什么经络总是和保健联系到
一起,它到底是商业性炒作,还是确有科学道理?这一问题对以疏通
经络为目的的各种治疗或健身等活动具有非常重大的实际意义。根据
我们的研究,如果把人体看做是一台机器的话,人体的各个组织就好
象是这台机器的零件,而经络则相当于这些零件的缝隙,而非零件本
身,经络在人体中的作用恰恰类似于机器的零件缝隙。一台机器要做
一个运动,各部件之间就要保持良好的滑动,如果某个间隙中的润滑
性丧失,将导致零件生锈和零件之间的粘连,外表上可能看不出,但
可表现出一定的动作障碍。人体上存在着非常类似的情况,当由于某
种原因通道阻力变大时,体液流动出现障碍,一些代谢废物堆积在组
织间隙中,出现类似生锈的情况,这时会有组织变硬、动作僵化及压
痛等现象。当细胞外环境恶化到一定程度,细菌就会滋生,出现病理
反应,一旦侵入到脏器,就会诱发炎症,最终导致某一脏器的衰竭。
现代发达的外科技术可以做到切除、缝合乃至更换器官,但从中医的
角度看,这是下策。疏通经络是中医治疗疾病的手段,保持经络的畅
通则是中医保健的主要目的。
保持经络畅通的途径很多,但无外乎放松肌肉、积极活动,
特别是做精细的运动如太极拳等。而且,不良情绪可牵动一些与
之有关的平滑肌和表情肌,导致经络不通,而后者进一步加强了不良
情绪的持续,这是中医“七情”对人体伤害的机理之一。“六淫”作
为某种意义上的物理量可对经络通道产生不良作用,因此调节情绪、
顺应四时变化也是保持经络畅通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到了已经出现经
络不通时,就需使用针灸、拔罐等中医手段疏通经络。近年来,我们
与有关方面合作,重新挖掘了一种最古老的医术———砭石疗法,即
使用一种特殊材料的石头对经络体液通道进行疏导,发现它在治疗颈
椎病、腰腿痛等痛症方面有很好的疗效。
我们工作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用微量二氧化碳测量仪探测经脉穴
位经皮肤释放的微量二氧化碳,称为经皮二氧化碳释放量。运用这一
方法的一个最重大发现,就是证实了左右相同经脉、互为表里的阴阳
经脉和手足同名经之间具有高度的相关性,为中医左病右治、上病下
治和表里经互治的临床经验提供了科学依据。另外一个重要的进展就
是发现十二经的经皮二氧化碳释放量失衡度及相关性与疾病有着密切
的关系,这一发现为中医的客观诊断和建立中医临床诊疗科学体系是
有积极意义的。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