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音乐记谱法长久以来一直使用字母。6世纪的哲学家波其武(Boethius)使用前十五个字母来标记那时的音域:两个八度内的音符。这种标记法被称为波其武式记谱法,虽然我们无从得知这是他个人喜好或是当时的普遍作法,
在此之后,使用重复字母A-G来标示每个八度内音符的系统出现在世界上。在此系统中,小写字母代表第二个八度,而双小写字母(double minuscules)则代表第三个八度。在音域往下扩充到低八度的G时,则使用希腊字母的G(Γ)表示这个中世纪最低的音。
在半音阶中剩下的五个音(即钢琴上八度中的五个黑键)则是随时间演进而添加上的。第一个进入键盘的为降B音,因为在一些调式中需要此音以避免不和谐的增四度(augmented fourth,即三全音)。开始时在记谱法中不一定能看到这个改变,不过当要记下此音时,B♭(B-flat)记为拉丁字的"b",而还原B(B-natural)则用歌德字母(Gothic alphabet)的B表示。这个记法演进为现代的降记号与还原记号。而在当时,升记号则是在B上加上一横,称为"cancelled b"(被取消的b音)。
在欧洲的一些地方,如德国和波兰,还原记号被进一步转换为H音:因此在德国的记谱法中,H就是还原B,而德国的B则是B♭。
在义大利、希腊及法国,记谱法则是用Do - Re - Mi - Fa - Sol - La - Si来代表音符而不是C - D - E - F - G - A - B。这些名字是由桂多.达赖左发明的,他从葛立果圣歌(Gregorian Chant )里圣约翰赞美诗(Ut queant laxis)中的前六个乐句各取第一个音及此音的歌词,因为此六个音正好组成适当的级进。这个发明成为了唱名(solfege)系统的基础。为了更易於歌唱,"Do"后来取代了原本的"Ut",不过在某些地方仍然使用"Ut"。另外,"Si"或"Ti"也在之后加入,成为第七级的音,而它本来并不存在圣歌的歌词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