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白银资本》《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制度变迁》 读后感

2020-09-28 时事 68阅读
白银资本
首先,在开篇我不得不说我在没有读过白银资本之前,从没有真正的支持过欧洲中心论的观点,但是在我读过白银资本之后,我发现我脑海中很多根深蒂固的思想皆以欧洲中心论为基础以此发展成的各种事件的结论和意义。白银资本对于我的触动还是非常大的,首先它使我认识到中国甚至是亚洲在全球所产生的巨大作用,了解到欧洲并不是如一些历史学家所说的那样从很久以前就主宰了亚洲甚至是世界。
作者一上来就是以十分鲜明的观点批判了传统的欧洲中心论思想,并对一些我们所熟知的历史学家或思想家的思想和言论进行反驳。弗兰克认为即使那些声称反对欧洲中心论的人们在论述其思想时也无法逃出这个桎梏,弗兰克接下来分别从不同的方面来驳斥传统的欧洲中心论学说,并从新分析有关史料,找出与以往截然不同的观点。
弗兰克通过重新对史料进行分析,为读者描述在亚洲的地域里,有海上贸易和陆地贸易,并且这种贸易活动范围广、持续时间长、货物的成交量大。通过这些海上与陆上的贸易促进并带动了一个个的港口城市和内陆中转地区的兴旺繁荣。在此基础上弗兰克又统计了所要论证地区的人口数量、城市化水平,发现即使在三个世纪以前的印度某地的城市化水平也依然比欧洲18世纪初的水平要高。
弗兰克在文章中接着论述道在亚洲,各地的商人自有其活动的范围和经营的种类。而且欧洲在与亚洲的贸易过程中一直处于逆差,实际上是欧洲更需要与亚洲进行贸易合作,欧洲需要大量亚洲的货物,但是欧洲本身能出口的东西并不是很多。而且,在亚洲的范围内都是由亚洲人来操控的,欧洲人根本无法进入到这一贸易活动中。欧洲人仅仅是靠在欧、亚、美洲之间来回倒手转卖一些物品才能够在全球的经济贸易中占有很小的一部分经济额。如果不是依靠欧洲在美洲所得到的重金属产品,或许欧洲连一席之地都无法占据,但事实显示就是如此,长期以来有欧洲主宰世界经济的说法在此观点下不禁显得有些可笑了。
以上是我在读白银资本时最为深刻的一些印象,在此写出我的一些感想。通过弗兰克的论证打破了原有欧洲中心论的思想,他将亚洲、美洲拉入到全球经济贸易体系中来,这样“全球贸易”才更具有全球的意味。但是我在阅读过程中,注意到作者有时会使用一些较为现代的标准来衡量几个世纪以前的一些数据,如城市化。不知道这样做是否具有合理性。
==========================================================================
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制度变迁
因为建立了包括产权理论、国家理论和意识形态理论在内的“制度变迁理论”,诺思1993年获得
了诺贝尔经济学奖。《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STRUCTURE AND CHANGE IN ECONOMIC
HISTORY)是诺思的重要著作之一,发表于1981年(有关诺思著作见附录)。诺思认为经济史的核
心问题是:一,解释决定和衡量一种经济体系实绩的制度结构;二,解释这制度结构的变迁。该
书旨在为分析经济史实提供一个新的理论框架。在该书中,“结构”一词指制度框架,“变迁”
一词指制度创立、变更及随着时间变化而被打破的方式(pp.225)。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
则、守法程序和行为的道德伦理规范,它旨在约束追求主体福利或效用最大化利益的个人行为
(pp.225-226)。(注:制度是人类创造的约束条件它们为政治经济、社会交往提供了结构。正规
的制度包括宪法、法律、财产权利等等。非正规制度包括禁忌、习俗、传统、社会谴责、行为规
范等等North,1991, “institutions”, J.E.P. Vol 5, No.1 Winter pp.97-112)。本文按照
《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一书顺序,第一部分是解读理论(该书第1篇);第二部分是解读历史
(该书第2篇);最后一部分是要点和需要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一.理论
诺思的制度理论有三大理论基石:1、描述一个体制中激励个人和集团的产权理论;2、界定实施
产权的国家理论;3、影响人们对“客观”存在变化的不同反应的意识形态理论。
1.国家理论
关于国家的存在有两种解释:契约论(以卢梭为代表?)和掠夺(剥削)论(以马克思为代
表?)。契约论认为国家起源于契约。掠夺论认为认为国家是某一集团或阶级的代理者,它的作
用是代表该集团或阶级的利益向其他集团或阶级的成员榨取收入。诺思认为两种理论都是不全面
的(pp.22),因为契约论解释了最初签订契约的得利,但未说明不同利益成员其后得最大化行为,
而掠夺论忽略了契约最初签订得得利而着眼于掌握国家控制权得人从其选民中榨取租金。他提出
了“暴力潜能”分配理论把两者统一起来。契约论假定主体间暴力潜能得平等分配,而掠夺论假
定不平等的分配。
诺思构造了一个统治者福利或效用最大化的国家模型,该模型中的国家有如下三个特征:第一,
国家为取得收入而以一组被称为「保护」和「公正」的服务作为交换;第二,为使统治者收入最
大化而为每个不同的集团设计不同的产权;第三,面临能够提供同样服务的潜在对手的竞争,这
些对手是其他国家和现存政治─经济单位中可能成为潜在统治者的个人。在这个模型里,诺思解
释了经济史的两个基本方面:一方面,解释了产生无效率产权与不能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国家扩
展趋势;另一方面,解释了导致经济变迁并最终致使经济衰退的所有国家的内在不稳定性。诺思
的国家模型有四个主体:统治者、代理人、竞争者和选民(如下图所示)。统治者与选民的关系
印了中国的一句老话: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诺思认为国家提供的基本服务是博弈的基本规则。它有两个目的:一是,界定形成产权结构的竞
争与合作的基本规则;二是,在第一个目的框架中降低交易费用以使社会产出最大,从而使国家
税收增加(pp.24)。由这两个目的可以得出3个重要的推论:1、这两个目的并不完全一致,经常存
在着持久的冲突;2、国家基础结构的创立旨在界定和实施一套产权,并指定统治者代理人的权力
代表;3、统治者提供的服务有着不同形态的供给曲线。用国家理论解释制度变迁和经济增长使诺
思超越了新古典增长理论。在该书的开篇诺思就对新古典增长模型进行了批评。它在解释长期的
经济史中的变迁上存在明显的缺陷。
国家最佳规模是由什么决定的呢?毫无疑问,国家在提供服务方面存在规模经济优势。国家规模的
决定因素主要有两个:第一,地理因素;第二,军事技术。
2.产权理论
科斯在他的论文“企业的性质”( 1937)中发问为什么存在企业。他认为企业能够超越市场在于企
业能够降低交易费用。对市场上的考核费用与科层组织的度量费用抉择决定了企业的边界。阿尔
钦和德姆塞茨(1972)认为企业内的对生产(Team Production)具有规模经济。张五常把企业看成
一组契约。诺思认为为了分析经济组织,我们必须结合国家理论来运用交易费用理论(pp.35)。因
为国家仅仅在使那些统治国家的人的福利最大化目标的范围内促成和界定有效率的产权,并且统
治者租金最大化和降低交易费用两个目的并不完全一致的。
由于稀缺性和竞争的存在,那么更有效率的组织形式将替代无效率的组织形式。但是国家征税形
式能改变相应的考核费用和相应的组织。诺思认为,假如对统治者来说是有利可图的话,那么非
自发的组织形式将出现。假如来自内部或外部较有效率的组织形式对统治者的生存产生威胁的
话,那么相对无效率的组织形式将存在下来(pp.45)。
3.意识形态理论
大多数经济学家在对待意识形态上都采取了模棱两可的态度。确实,在新古典经济学范式里难以
考虑意识形态问题。经济学假定人都是理性的。每个人都有机会主义倾向。搭便车行为无处不
在。奥尔森的集体行动逻辑给我们太深的印象了。他发现,当个人在团体活动中收益大于成本时
或个人被迫卷入活动中时,一个小集团就会产生;当成员能得到排他性的个人收益而外人却不能
获得时,大集团就会出现。他同时指明,当大集团被组建并产生变动,而这并没有给成员们带来
排他性的收益时,他们将趋于不稳定和解体。统而言之,当个人仍能通过“搭便车”方式得益
时,理性人就不会承受参与大集团活动的成本(pp.10-11)。但是我们现实中观察到太多的反面事
实了。诺思并没有否定经济学理性人的假设,而是觉得个人效用函数远比新古典理论迄今为止体
现的简单假定复杂。社会科学家的任务是拓展理论以便能预言人们什么时候像搭便车那样行动和
什么时候他们不那样。理论不扩展,我们就无法说明由大团体行为所导致的大量现实的变化
(pp.50)。
马克思主义者把阶级做为制度变迁的主导力量。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再到上层建筑的模式,我们
再熟悉不过了。诺思并没有完全同意马克思主义者的套路。他认为解释经济史中的制度变迁需要
一个意识形态理论。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