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文化差异?体现在文化,习俗,语言方面的差异

2020-06-03 文化 132阅读
.“老”字犯忌
在中国,我们习惯称别人为“老师傅”、“老大爷”、“老兄”、“老同志”、“老大姐”等,其实听话人未必真有那么大年纪。然而,在绝大多数西方国家里,“老”字则意味着一个人体弱多病,成为社会的包袱。因此,人们是非常忌讳“老”字的。
2.胖并不是福
中国人好久不见总喜欢夸奖对方一句:“好久不见,你可发福了。”对方也会很高兴地接受你对他的称赞,然而,在讲英语的国家里,人们很重视营养,但更重视体型。当面说别人胖,根本不会令对方高兴。
3.谁先伸手?
握手双方如果是男女之间,女的应先伸手;宾主之间,主人应先伸手;老幼之间,年长的应先伸手;上下级之间,若有宾主关系,做主人者应先伸手。
握手时应用右手,并要注视对方,否则是不尊重对方的表现。有时为了表示更多的敬意,握手是还要微微点头鞠躬。握手要上下微摆,不要一握就不动。如果男子戴有手套,应先摘下手套再握手。若确有某种原因摘手套有困难,须先说一声Excuse my gloves.女的则不必摘手套。
4.Fire 的妙用
人们都知道,遇到盗贼使可以喊:“捉贼!(Stop thief!)”,遇到危险时可以喊:“救命!(help!)”,遇到火灾时可以喊:“救火!(Fire!)。
在美国,万一在街上遇到坏人,最好不要喊“Stop thief!”,也不要喊“Help!”, 而要喊 “Fire! Fire!”。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如果你喊 “Stop thief!”或”Help!”周围住房里的人听到之后,知道有人在抢劫,事情与他无关,可能不会出来干涉;如果你喊 “Fire! Fire!”这可是与人人有关的事,人们就纷纷出来,坏人害怕了,自然就会逃之夭夭。
5.介绍
介绍别人认识时,一般先把主人介绍给客人,把年轻的介绍给年老的,把地位低的介绍给地位高的。介绍别人或自我介绍时,一般要介绍全名,但也只可介绍名,特别是双方都是年轻人时。注意:介绍时习惯说 “This is …” 不说 “He/She is …”.英语姓名的顺序与汉语相反,如: Kate Green, Kate 是名,Green 是姓。
双方认识后,一般都以How do you do?或Nice to meet you 等表示问候。接着进行一般的交谈,初次见面常谈论有关天气、运动、电影、时事等认为是最安全的话题,切忌问及对方的信仰、收入、婚姻、年龄、生活、工作等诸如此类的私事。
6.问候 (Greetings )
问候的方式依时间、环境、双方熟悉程度等情况而定。Good morning/ afternoon/ evening分别用于早上、下午、晚上的问候,是较正规的用语。Hello/ Hi 则用于非正式的场合,是较随便的说法,在美国英语中,Good morning也常用于这种场合。Good night不表示问候,只用于晚上分手时。回答 “How are you?”时,如果对方不是亲密的朋友或自己的家庭成员,即使你感觉不好,一般也要说Fine 或Very well (英国英语)。
欧美国家的问候和我们的习惯大不相同,我们习惯问,“你上哪儿去?”“你吃了吗?”这在欧美国家是禁忌使用的。吃饭、上哪儿是人家的私事,欧美人不喜欢别人问及自己的事(如:年龄、婚姻状况、工资等)。
7.告别 (Farewells)
告别的常用语是:I think it’s time for us to leave now. / Good—bye ! / Bye—bye !/ Bye!/ See you later / See you tomorrow./ See you /Good night 等。
Good—bye 是God be with you (愿上帝与你同在)的缩略句。据说是受了Good night 的影响,God 才变成good.它可用于正式或非正式场合;Bye—bye! Bye!即是熟人之间较随便的告别语或儿语。中国话的“妈妈,再见!”“妈妈,我上学去了。”英语的说法是Bye—bye ,Mum! 而对此的回答“你走吧!”是Good—bye 或see you later.回到家里则说Hi 或 I’m at home, 对此的回答是Hello/ Hi! 美国口语中亲近的人之间也说Take it easy. (好吧)。
在欧美,客人到你家拜访后表达欲离开的愿望时,你应作适当的挽留。客人一般还要附带说明离开的理由。我们习惯说“我还有事,我该走了。”这在英语里是应注意避免的。
8.提供及请求帮助 (Offering and requesting help)
尽管国度不同,但助人为乐都是各国人民所崇尚的一种美德。因此,当需要做某事时,你就主动提供帮助。别人需要帮助前你先主动提供帮助是较得体,较有礼貌的,而且会使人感到你会体贴人。
提供或请求帮助时,语调、语气都是非常重要的,总的说来,语调多用升调,语气尽量委婉,态度要和蔼、真诚,特别是对于不太熟悉的人来说,更要注意。常见的 “But thank you all the same.”是谢绝帮助的常用语。
9.就餐(having meals)
就餐分选食(do the choosing)、劝食(help one to some food)、品食(taste food)三类。初一教材只要求掌握选食这一交际功能。选食最常用的是would like sth. / to do sth. 或Can I help you?等。欧美人用餐的礼仪有很多与我们不同。举例如下:1)在欧美,很多人信仰基督教。他们习惯在用餐前先祷告,客人应看着男女主人,如果他们低下头祷告,你必须参与他们。2)如有女性在场,入坐前要替她把椅子拉出来,请她先就座,坐下之后,等女主人先打开餐巾,其他人才能打开餐巾并把它放在膝部上,中途要离开时,餐巾要放在自己的椅子上。3)欧美人习惯右手拿刀,左手拿叉,美国人则先用刀把肉片切好,然后右手拿叉进食,不可用刀取食。4)嘴里有食物时不要讲话,喝汤时要静静地喝,不可喝出声,喝咖啡时不可用汤匙喝(汤匙只起到搅拌咖啡的作用)。5)吃面包时要用手一片一片撕下来吃。6)菜肴一般是按人头平均分配到各自的盘子上,用餐时各吃各的,互不相干,但要注意与邻座的人说些风趣的话,尤其不可忽视女性客人。7)自己盘子上的东西要尽量吃完,对好吃的菜肴还要称赞一番,你越会欣赏主人的菜肴,他就越高兴。8)吃完时刀叉平行放在盘子上(如尚未吃完则放成八字形),餐巾叠好放在盘子左边。
10. Thank you 的语调
Thank you 有两种语调。第一种,声音前高后低(降调)这种语调表示真心实意的感谢。第二种,声音前低后高,用这种语调时,句子失去了表示感谢的含义,而仅仅是一句普通的客套话。比如在公共汽车上,售票员收了你的钱后,他会用第二种语调说Thank you.当然他并非真心感谢你,而只是出于礼貌而已。如果一位外国朋友邀请你到他家做客,你也用第二种语调说Thank you,他一定会不高兴的。可见,讲英语时,语调是很重要的。所以讲英语时一定要注意语调。
11. 感谢和应答 (Thanks and responses )
Thank you./ Thanks 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在西方国家,父母为子女或者子女为父母做了事,常常要说声Thank you (thanks).Thank you 主要用于以下场合:1)别人为你做了事或馈赠礼物等时;2)别人向你道贺时;3)听到别人赞扬你的话语时(我们中国人不太习惯说Thank you,而习惯说些谦虚的话);4)用于表示礼貌的承受,相当于 “Yes.” (No, thank you 则表示客气的拒绝)。
回答感谢的常用语是:Not at all./ That’s all right./ That’s OK./ You’re welcome./ Don’t mention it./ It’s nothing./ It’s my(a) pleasure./I’m glad of the help.
12. 漫话问候语
不同的地理和社会文化环境产生出特有的语言习惯,在口语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就汉英两种语言来说,就有很多不同。
我们中国幅员辽阔,但历史上一直没能解决好人们的吃饭问题,能否吃饱肚子成为人们关心议论的话题,经过长期的演变,“吃了吗?”便成了一句通用的问候语。其实,问话人并非真正关心事实如何,对方也不必过于拘泥,按实际情况回答。说“吃了”或“没吃呢“这些并没有多大区别,仅是客套而已。现在我们早以解决了吃的问题,所以这一问候语完全失去了其字面上的含义。另一方面,可能中国人一向讲究吃的学问,不是有几大菜系之说吗?各地的风味小吃更是不在话下了。这一饮食文化特色,无疑曾对汉语语言习惯的形成有过深远的影响。
我们再来看看英国,作为欧洲的一个岛国,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它的气候常年潮湿,多雾,首都伦敦是有名的“雾都”,常常阴雨绵绵。英国人出门时无论天气如何,总忘不了随身带把伞,所以英语中关于“伞”的故事特别多。天气便成了人们时常关心的话题。另一方面,英国人认为谈论天气不涉及个人隐私,人人可发表意见,不致引起误会。所以英语中有Good morning. Good afternoon. Good evening. Lovely day, isn’t it? 之类的问候语也就很自然了。时间久了,也就成了与实际情况没什么关系的问候语,而失去了字面的含义。
同样是英语,到了美国,又有了特点。近年来,美国社会暴力事件增多,人们便一改过去用Goodbye! (原义“上帝与你同在”,即God be with you.)而常用Take care!来道别,意为“当心”, “珍重”。也许是对上帝的保佑失去了信心,还是自个儿当心吧!显得更为亲切、自然。
可见,我们学习英语,只学习单词和语法等等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注意学习与英语有关的背景知识,才能做到入乡随俗(Do in Rome as the Romans do.), 避免产生误会或闹出笑话。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