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是一种形体艺术,是声、色、形、动的综合活动。通过创编舞蹈可以培养幼儿感受美和表现美的能力,能使幼儿的创造力在美的环境下得到开发和培养,为幼儿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舞蹈是幼儿的内在潜能,若能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开发幼儿舞蹈潜能,并将这种能力潜移默化于幼儿的各项活动中,必然会对幼儿创造性人格的培养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由于幼儿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与成人不同,因而幼儿舞蹈的编排在构思和方法上与成人舞蹈有着很大的区别。创编幼儿舞蹈的前提是要了解幼儿,必须从幼儿的身心特点出发。所谓了解幼儿就是要了解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动作发展水平和接受水平,这样,创编出来的舞蹈才会有儿童的特点,不会成人化、专业化。
第一、切合幼儿的心理特点,选择能够反映幼儿心理特征的题材。
从心理的角度上来看,好奇、好动、易幻想、内心感情容易外露、注意力不集中、思维形象具体都是幼儿心理特征。针对这些特点,为他们创编舞蹈必须在选材上注意主题鲜明、健康,浅显易懂,新颖别致。同时作品必须具有儿童特征,情节发展清楚有趣,易于幼儿理解、接受,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和想象力。可采用拟人化的手法,在游戏的情境中使用童话或神话故事,以其特有的形体语言来表达幼儿的体验,又反过来发展幼儿的动作。如少儿舞蹈《我给地球洗个澡》,该舞蹈没有什么复杂的情节,表现的是一群可爱的小朋友清除垃圾、为“地球”洗澡的故事,在动作设计上并没有象成人舞蹈那样用大量复杂的舞蹈语汇。舞蹈通过形象的“白云”“蓝天”“河水”的哭述,和幼儿熟悉的“浇水”、“洗澡”等动作,简明地体现了“我们爱地球”环保主题内容。孩子们演过节目后懂得了“地球”是我们的家园,在遭遇破坏的时候“地球”也会哭泣,于是呼吁我们周围的人都应该保护地球,爱护我们目前的生存环境。
第二、了解幼儿的生理特点,舞蹈语汇要来源于儿童生活。
从生理的角度上来看,幼儿骨骼较软,容易变形,肌肉纤维细,弹力小,收缩力差,大脑的发育很快,兴奋过程强于抑制过程,容易产生疲劳感,因此幼儿的平衡能力、控制能力、节奏能力都较差。所以为幼儿设计动作时,一定要从幼儿生理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考虑幼儿身体发展的自然素质,动作力求舒展有力,节奏欢快,充分体现幼儿活泼可爱的一面。儿童的生理特点之一是活泼好动,他们的生活动作棱角突出,喜欢手舞足蹈,同时,受身体比例的影响,动作短促节奏快,动作的幅度、活动量都不宜过大,应是幼儿力所能及的;要快慢适度,动静交替,富有儿童情趣;动作的衔接和变化要有规律,便于幼儿记忆。舞蹈要动静交替,有静有动。“动”是有规律地动,是反复有变化地动。选择合适舞蹈生活事件进行表现。“静”是相对而言,一个舞蹈不能让幼儿不停地动,可适当地配以姿态、造型等相对静止的动作,这样表演可使舞蹈变化有致。舞蹈动作要表达幼儿内心情感,动作难度不易太大,创编一两个动作为主,辅以队形,位置的变化,这样也可满足幼儿求异心理。比如大班的欣赏活动《挪威舞曲》,幼儿听着音乐进行表演的时候,树和小精灵并不是一起不停地动,而是根据音乐变化用故事情节引导,表现树的生长时,“小精灵”不出现,小精灵来到树林时,“大树”们都摆好了各自的造型,以便“小精灵”在“大树”周围穿梭。这样的表演才显得生动有趣,幼儿也更容易投入。
幼儿舞蹈应源于他们的日常生活,舞蹈语汇要来源于儿童生活,舞蹈要通过幼儿的艺术形象反映他们自己的生活和情感,因此,我们必须从幼儿的角度出发,选择那些与他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题材。比如:游戏、学习、劳动等。在动作设计时要生动、活泼,可以把幼儿生活中提一下裤子,拉一下帽沿,高兴时在地上打滚,“哭闹无常”等典型动作给予加工提炼,让舞蹈富有情趣、韵味。由于幼儿对生活的认识常常是通过模仿开始的,善于模仿是儿童的“天性”。幼儿更热衷于对小动物的模仿,喜欢蹦跳、滚翻,对于这些动作他们感觉亲切,容易接受和理解。因此,幼儿舞蹈中应多模仿动物的动态,并对模仿对象仔细研究其形象特点,并加以提炼,以达到生动、形象的目的。如儿童舞蹈《森林里的早晨》,里面大量的舞蹈动作都是对动物动作的模仿。清晨的阳光照进森林,小鸟展翅飞、猴子滑下树、孔雀抖羽毛、熊猫打滚……这些都是孩子们熟悉动物的典型动作,形象的舞蹈表演深深吸引了小观众的目光,让我们仿佛也置身于一片热闹的森林之中。
第三、选择适合的幼儿音乐,保障舞蹈作品的艺术性。
乐是舞蹈的灵魂,选择合适的舞蹈音乐是至关重要的。只有音乐与舞蹈相辅相成,才能保障舞蹈的艺术性。音乐的乐句要短小活泼,旋律流畅,节奏鲜明,富有感染力;音乐节奏要鲜明强烈,才能引起幼儿的动感;音乐形象应生动具体,便于幼儿理解;歌词应通俗易懂,能激发幼儿的兴趣和跳舞的欲望。幼儿舞蹈用的歌词能为舞蹈提供鲜明的文学形象,具有儿童特点和趣味的歌词能启发幼儿对“景”的理解,并且歌词的节奏对幼儿的舞蹈动作的表现力、协调感的培养十分有利。因此,选择幼儿舞蹈的歌词要短,段落要少,顺口,易记,在内容上尽量单纯、集中,不要太分散。如大家熟悉的幼儿歌曲《拔萝卜》对幼小的孩子特别有吸引力,重复的段落中包含变化的形象,这样的歌曲很容易激起孩子参与的热情,引起孩子们不自觉的动作。
亦可选用日常为幼儿所熟悉的儿歌或唐诗,通过改编节律使幼儿在充分体会到自己创作乐趣的同时,发展舞蹈能力,从而掌握身体语言的运用规律。如儿歌《小老鼠上灯台》改编成了歌曲,我们给小班孩子播放歌曲磁带时,发现他们的眼睛顿时一亮:“这是我妈妈教我的儿歌”,很多的孩子跟着歌曲禁不住摇晃起了身体。于是我们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些小猫、小老鼠的头饰,以及宽敞的活动空间,听着熟悉的歌谣,小朋友的表演稚拙有趣。一次活动孩子们表演得意犹未尽,于是这样的表演兴趣还延续到了家庭中。
第四、以童心追求童趣,舞蹈表演要强调儿童化。
童心是幼儿舞蹈创作的焦点,童趣是幼儿舞蹈的主要审美特征,以童心追求童趣,是幼儿舞蹈创作的出发点。值得注意的是幼儿舞蹈应反映幼儿生活和情趣,绝不是成人舞蹈和专业舞蹈的改头换面,为幼儿创编的舞蹈必须努力避免成人化。要创编好的幼儿舞蹈,就必须注意在创编时要用幼儿的眼睛观察事物,用童心去感受世界,用适合他们口味的东西去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创编幼儿舞蹈必须从“童心”出发,时刻以幼儿的眼光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凝炼生活,以此完成新的艺术创作,成为反映幼儿生活的舞蹈,同时亦要有选择地运用一些民族民间舞的基本动作、韵律、风格特点,根据幼儿的思想、情感、生理,动作发展水平加以变化,发展成为适合幼儿表演的舞蹈。在创编幼儿舞蹈时要熟悉儿童生活,动作设计要适度夸张和美化,做到既有动态性、直观性,又有表情性和审美性。
儿童的表演必须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儿童表情丰富多彩,喜欢夸张。高兴起来哈哈大笑,生气起来立刻就哭。他们常常借助面部表情来代替语言的表达,而这种表达是没有心灵伪装的、真实的。因此在儿童舞蹈的表演中,儿童表情的特点是非常值得我们注意的。如有的幼儿舞蹈,在表演吃惊时故意夸张把嘴巴张得老大,眼睛瞪圆不停张望;生气时把嘴巴鼓得高高的,这种表情既体现了情景的真实感,又突出了幼儿的稚气。
第五、感情是舞蹈的灵魂,没有感情的舞蹈是机械运动。
由于幼儿阅历不深,不易体会舞蹈所要表达的情感,在排练舞蹈前,教师应先将舞蹈表现的内涵编成故事,在该舞蹈音乐的伴奏下有声有色地讲给幼儿听,让幼儿充分理解舞蹈的内容,激发他们的情感。比如舞蹈《我是草原小牧民》,我们这的孩子远离草原,对于舞蹈的意义很难理解,我们就借助多媒体手段,给孩子们展示了草原风光。在此基础上,我们自编了小牧民德尔的故事,在音乐的伴奏下把舞蹈情节用故事讲给孩子听。这样,在表演时幼儿很快进入角色,仿佛自己就是那个小德尔,在感情上产生共鸣,在音乐中去感受,去表现,还进行了创编,整个舞蹈不再生硬,而显得优美、贴切。策马扬鞭、草原奔跑等这些具有儿童特点的蒙古舞动作运用在演出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总之,幼儿生活是幼儿舞蹈创作的源泉,只有把握和掌握幼儿的心理思维特点和生活特点,才能创作出具有时代气息和当代儿童精神面貌的舞蹈,使幼儿在参加舞蹈活动中获得丰富的审美愉悦和精神熏陶。只有根据幼儿身心特点创编的舞蹈才是他们自己的舞蹈,他们才能从中感受美、表现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