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的理论亮点

2023-05-24 综合 30阅读
十七大报告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
提 要

■首次明确指出和深刻阐明“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这是报告的灵魂和标志,也是报告最大的新意和亮点。

■首次完整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首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概念;首次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表述改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在党代会报告中首次确立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完整概括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首次把“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写入党代会报告中。

■鲜明地、有针对性地评论改革开放的历史作用和重大意义,全面概括和论述改革开放的目的。

■明确提出“要坚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强调要“使改革始终得到人民拥护和支持”。

■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的目标由“总量”改为“人均”,且增加“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等前提条件。“生态文明”概念首次写入党的文件中。

■描绘了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的美好前景。

■在党代会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经济发展“又好又快”的目标和要求。在党代会报告中首次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提法改变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在党代会的报告中首次提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的重要论断。首次明确提出“逐步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的建议,把这作为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一项重要举措之一。

■明确把“改善民生”作为社会建设的重点。明确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纤孝枯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胡锦涛总书记代表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向党的十七大作的报告,内容十分丰富,思想极其深刻,新意亮点非常之多。本文试图将报告提出的若干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作一个初步的梳理,未必全面和准确,期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说的“首次”,指的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文献或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以下简称“党代会”)文献中第一次出现。

一、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报告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写到主标题上,鲜明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这是报告的灵魂和标志,也是报告最大的新意和亮点。

2.首次明确指出和深刻阐明“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毁洞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3.首次完整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
4.首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概念,并首次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理论创新的成果加以整合,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5.在党代会报告中首次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表述改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6.首次把“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写入党代会报告中。

7.鲜明地、有针对性地评论改革开放的历史作用和重大意义。

8.作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大论断。

9.全面概括和论述改革开放的目的。
二、关于科学发展观

10.在党代会报告中首次确立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
11.在党代会报告中首次完整概括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即: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12.在党代会报告中首次提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
13.概括了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出的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强调我国慎指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14.在“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中增加“信息化”一词,拓展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

15.在党代会报告中首次使用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的表述。

16.提出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在继续强调“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五个统筹的同时,增加了“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和“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等内容。

17.首次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式写入党代会的报告之中。

18.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摆在突出位置。
19.明确提出“要坚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强调要“使改革始终得到人民拥护和支持”。
20.在党代会报告中首次明确要求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

三、关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21.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的目标由“总量”改为“人均”,且增加“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等前提条件。
22.提出一系列新的明确目标: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等等。

23.“生态文明”概念首次写入党的文件中。
24.描绘了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的美好前景。指出到2020年时,“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和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将成为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成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成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

四、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和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

(一)关于经济建设

25.在党代会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经济发展“又好又快”的目标和要求。
26.在党代会报告中首次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提法改变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并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作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的关键。

27.在党代会报告中首次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作为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28.在党代会报告中首次提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概念和目标。

29.在党代会的报告中首次提出要“实行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制度,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30.“保护全球气候”首次写入党代会报告中。

31.在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方面,提出“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的新思路。同时,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首次在党代会报告中提出“优化国土开发格局”的新要求。

32.在继续重申“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同时,首次在党代会的报告中提出“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

(二)关于政治建设

33.在党代会的报告中首次提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的重要论断。

34.明确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是“积极稳妥推进”,同时强调政治体制改革作为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深化,与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这里不仅提出了“不断深化”的任务,也提出了“相适应”的新要求。

35.明确提出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根本和目标。

36.首次明确提出“逐步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的建议,把这作为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一项重要举措之一。

37.在党代会的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即: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
38.首次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之中,作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9.在党代会报告中首次提到“社会组织”和“社会自治”概念,要求发挥社会组织在扩大群众参与、反映群众诉求方面的积极作用,增强社会自治功能。

40.在党代会报告中首次提出行政机构“大部门体制”问题。
41.首次提出要“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把这作为“确保权力正确行使”的前提和条件,并提出“要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

(三)关于文化建设

42.在党代会报告中首次使用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提法。
43.首次使用“文化软实力”的概念。
44.首次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纳入党代会报告中。

45.在党代会报告中首次使用了“思想库”一词。

46.首次提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报告倡导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并决定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47.首次将“和谐文化”写入党代会报告之中。
48.鲜明提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求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49.在党代会报告中首次使用了“文化权益”、“文化产业群”、“文化生活方式”、“文化业态”、“文化传播体系”等新名词。
50.在党代会报告中首次鲜明提出“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