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斯林的葬礼读书笔记(高中)

2020-05-16 文化 107阅读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西南天际,一弯新月升起来,虚虚的,淡淡的,朦朦胧胧,若
有若无„„”

“淡淡的的月光下,
幽幽的树影旁,
响起了轻柔徐缓的小提琴声,
如泣如诉,如梦如烟。琴弓亲吻着琴弦,述说着一个流传在世界的东
方,家喻户晓的故事:
《梁山伯与祝英台》
。梁冰玉在琴声中久久的伫
立,
她的心被琴声征服,
揉碎了,
像点点泪珠,
在这片土地上洒落。


“天上,新月朦胧;


“地上,琴声缥缈;


“天地之间,久久在回荡着这琴声,如清泉淙淙,如絮语呢哺,如春
蚕吐丝,如孤雁盘旋„„”

这是我很喜欢的故事的最后那段文字,来自《穆斯林的葬礼》
。美贯
穿了整个故事,留给人四字印象“铭心的美”


首先是凄美。读完时,我已是泪流满面了,我抱怨作者为什么如
此残忍,
要赋予一位完美的妙龄少女如此苦难并短暂的一生,
要拆散
一对真正相爱的人,
让他们明明相爱却又无法逾越这阴阳两地的隔阂
呢?

其次是结构美。
这是一本关于穆斯林家庭的书,
作家巧妙地将玉
与月作为线索贯穿整部小说,
用了回忆交叉的方式写出三代人的故事。
每一章的名字都很特别。
全是两个字,
而且第一个字都是
“月”

“玉”
交替出现。
“月”与“玉”都会发出一种淡淡的的光。朦朦胧胧,如
雾如烟,如云如纱。只看题目就感觉很美。
“月”与“玉”在我的意
识里,都会发出一种淡淡的,丝丝缕缕的光。如雾如烟,如云如纱。
两者都是难以得到的。
“月”只属于天空,惟有深蓝的天空才能衬出
月光的冷与美,才有高处不胜寒的境界。有“月”字的章节都是写小
主人公新月的。而“玉”则是适合欣赏,而不适合拥有,像玉王韩子
奇,拥有了玉,成了玉王,到最后还是失去了玉。可以说,我是带着
这种朦胧的美读下去的。读了一大半,那种美还是附丽着,它挥之不
去。序曲中的“月梦”就像梦中一样朦胧,
“晨曦熹微,小巷清幽”

“天和地是灰色的”

“砖和瓦是灰色的”

那个她,
“夜夜沉醉在梦中”
“不愿醒来”的她,是一个谜,它仿佛是从梦中走来,全身还带着梦
一样的水汽,
眼神朦胧而忧伤,
她引发了我对这个穆斯林的好奇,
“一
道门隔着两个世界”
。怎样的两个世界,答案得自己找。

那两个世界,一章章地轮番出现,那个答案难找。其中一个世界
是上一代的,是新月的爸爸那一代的世界,另一个世界时下一代的,
是新月这一代的。刚刚在这一个世界发现动情处,这一章却完了,轮
到另一章中的另一个世界,调整好自己的心情,深深地吸一口气,重
新投入另一个世界,也带着上一章的感情读,因此,这两个世界不是
分开的,不着边际的。后来,我知道了单数(一,三,五„„)章节
是讲玉王的,而双数(二,四,六„„)是讲新月的。若是以前我肯
定会把两个世界分开来理解,或者说把两个世界的情感分开来感受,
但看《穆斯林的葬礼》时,我从来都不想破坏这种悬念美。

再次是自然美。
书中大部分人物的美不是用丑的形象衬托出来的,
因此是很自然的,
看不出刻意的雕凿。
琢玉高手梁亦清在沙沙的磨玉
声中的那种“心中只有玉”
的专注很美;两姐妹壁儿和玉儿拿着绿茸
茸的盛着玛瑙似的樱桃的鲜荷叶,
很美;
易卜拉欣捧着清凉的滑腻的
玉婉,
失了魂的陶醉很美;
新月在北大的未名湖畔上的石阶上坐着凝
神阅读很美。

小主人公新月有一种
“不必特别地打扮自己,
便有种天然去雕饰
的朴素的美”
,这种美含有简爱的刚强,非林黛玉式的凄美,袭人式
的柔美,宝钗的刚美,
。喜欢新月是因为她的自信。高考时,新月自
信地只填了第一志愿,没有填第二志愿,她不愿意给自己退路,当时
我就为她拍掌叫好。
新月凭着她的努力及自信考上了北大,
当新月毕
竟不成熟,
她也有不自信的时候,
面对对手会感到不安,
担心被打败,
同时又不甘心落后,这样新月这个形象才丰满,真实。这样一个有血
有肉的花季少女,却又心脏病,但病魔带来了爱情。新月的老师楚雁
潮深深地爱上了新月,
并默默地为她做这一切,
他们之间的爱没有轰
轰烈烈,海誓山盟,但却真挚感人,这也增加了主人公的美。

刚合上书,我曾疑惑:
《穆斯林的葬礼》仅仅是想告诉世人在回
族里发生过这样一个凄美的故事?还是像霍达所说的
“无意在作品中
阐发什么主题”?书中,时时提到种族的不同。在奥立佛·亨特向梁
玉冰求婚时,
梁玉冰以种族的不同为借口拒绝了。
韩太太以种族不同,
宗教不同反对楚雁潮与新月相爱;
在穆斯林的葬礼上,
不能有汉人参
加。就像楚雁潮所说的“我尊重你们的宗教信仰,伊斯兰教主张和平
和仁爱,这其实也是人类的一个共同的美好的愿望;信仰使人高尚,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