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二世元年(前209年)秋。
大泽乡起义,又称“陈胜吴广起义”,是秦末农民战争的一部分。此次起义沉重打击了秦朝,揭开了秦末农民起义的序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平民起义。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秋,秦朝廷征发闾左贫民屯戍渔阳,陈胜、吴广等900余名戍卒被征发前往渔阳戍边,途中在蕲县大泽乡(今宿州)为大雨所阻,不能如期到达目的地,情急之下,陈胜、吴广领导戍卒杀死押解戍卒的军官,发动兵变。
起义军推举陈胜为将军,吴广为都尉。连克大泽乡和蕲县,并在陈县(今河南淮阳)建立张楚政权,各地纷纷响应。大泽乡起义因为陈胜得势后骄傲,加上秦将章邯率秦军镇压而失利。
扩展资料:
公元前210年之后秦帝国的社会环境都是投资过热和围绕封建制复辟的运动,就如同一条水位在不断上升的大河,秦帝国的国家机器,则好比是拦住大河的一道大坝,而始皇帝则是这道“大坝”上最主要的一根支柱。
从公元前210年的那个夏天开始,这根核心“支柱”没有了,河水依然在上涨,与此同时,胡亥和赵高则为了自己的利益,在不断地拆毁“大坝”剩余的根基——秦廷由上至下的政治清洗运动以及对法律的肆意变更,大大弱化了政府对于基层的控制能力。
为了彰显自己登基的“合法性”,胡亥延续了始皇帝时代所有仍在进行的大型工程,并且在原基础上大大强化,特别是象征秦始皇权威的骊山皇陵。至此,这些工程的意义已经从强化帝国统一的物质基础,蜕变成了一个个政治任务,对于底层民生和政府财政而言,这无异于一场灾难。
另一个坏消息则是,秦代的社会文化,对于君王错误的容忍度远低于后世,这其实是战国时代的遗风——在春秋战国时代,人们无论是对于国君还是国家,都不存在无条件忠诚的问题,合则留,不合则走。在天下大一统之后,虽然人们已经没有他国可以逃亡,但人心的离散则是无法避免的。
公元前209年秋,发生在今天安徽省宿州市的一场戎卒暴动,最终让整个帝国越过了那个临界值——这就是出现在我们历史课本上的“大泽乡起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泽乡起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