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家罗素出生英国,他2岁丧母,4岁丧父,由他的祖父把他抚养成人。他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但他始终坚强地生活。他一生追求爱情、追求知识、追求真理。
本文是罗素的思想随笔,从中可以窥见思想家罗素的崇高思想境界和伟大人格。“我为什么而活着?”这样的问题既简单又复杂,既重大又往往被人忽视。人为什么活着?
实际上这是人类始终关心的一个哲学命题,是人类对自身永恒的追问。罗素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他用文学的笔法,对这个永恒的命题作出了响亮的回答,通俗而生动的亮出了自己的思想。
作者在这篇短文中,开门见山回答作为文章标题提出的问题,他活着的三个理由或三个目标是:
第一,对爱情的渴望;
第二,对知识的追求;
第三,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作者用“纯洁”“强烈”两个词来形容这三种感情,它们是作者在漫长一生中奋斗不息的强大精神动力。
作者说,追求爱情,有三方面的原因:
第一,爱情可以带来狂喜;
第二,爱情可以解除孤寂;
第三,爱情的结合可以使人看到想像的天堂景象的神秘缩影。总之,爱情使人生活得更加美好;追求爱情,则是追求人生的境界。在这里,作者把爱情描写得极其美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作者也以像追求爱情一样的激情去追求知识。这里写了追求知识的三个方面:一是了解人类心灵;二是了解星星为什么发光;三是理解毕达哥拉斯思想的威力。
这三方面实际上包含了人类知识的几个重要方面:人类、自然和社会。爱情和知识把人引向美好的理想境界,对人类苦难的同情让人把目光投向现实世界。
于是,作者耳边经常回响起痛苦的呼唤,眼前浮现的是饥饿中的孩子、被压迫者和孤苦无依的老人。在这里,体现了一个伟大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但作者同时也不得不承认,他对苦难的拯救往往失败,这就使人更加痛苦。
最后一段,作者说:“这就是我的一生,我觉得值得为它活着。”
确实,爱情、知识、同情,写在了罗素生活的旗帜上,高高飘扬。他的追求激情,追求知识,关爱人类,从不同角度塑造了伟人罗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