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探月标志的寓意

2020-04-30 军事 445阅读
从1962年开始,中国探月事业已走过40多年的艰难历程。
上世纪70年代,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被国际天文学者命名为“万户”。
这是一个中国人的名字,600多年前,一位名叫万户的明朝官员将自己绑在椅子上,两手各持一只大风筝,椅背上,47枚捆扎在一起的火箭被点燃——这位粉身碎骨者成为人类文明史上第一个尝试用火箭飞天的人。21世纪初,继载人航天工程的一举成功,中国航天事业迈向又一个里程碑——探月计划。
2004年2月13日,国防科学工业委员会秘书长兼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孙来燕向世人公布,中国月球探测计划已经进入实施阶段:三年内,一颗属于中国的卫星将开始绕月飞行;6年内,中国的月球车将在月面上软着陆,展开巡视探测;2020年之前,中国研制的机器人将把月壤样品采回地球。
计划首次搁浅
■1971年,400多名航天专家对载人航天进行了深入讨论,确定了“714工程”发展载人航天。但该计划终因经费缺口搁浅。
1970年4月24日,太空中传来来自中国的声音——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
3个月后,毛泽东主席批复了一份发展我国载人航天的报告。1971年4月,80多家单位、400多名航天专家来到北京京西宾馆,对载人航天进行了深入讨论,确定了“714工程”发展载人航天。时任国防部五院院长的钱学森将飞船命名为“曙光一号”,计划在1973年底发射升空。但在那个政治动荡、经济困难的年代,国家已拿不出更多钱来支持和发展航天事业。由于经费的缺口,载人航天计划无力为继。“把用在载人航天上的钱,搞经济建设更有实际效果”,国内开始出现很大的争议。最终,毛泽东拍板,“载人航天的事暂停一下,先处理地球上的事,地球外的事往后放放。”
研究从未停止
■中国一直对月球系列探测器进行跟踪性与综合性研究,形成了一批年龄和知识结构合理的基础研究队伍,现在我们的探月研究基础都是那时积累下来的。
此后十多年,载人航天工程虽被搁浅,但中国学者对于月球的研究从来没有停止。
“从1962年,我国学者特别是中国科学院相关单位的研究人员就开始了对‘月球号’、‘徘徊者’、‘勘测者’、‘月球轨道’和‘阿波罗’等月球系列探测器进行跟踪性与综合性研究。”
欧阳自远院士说起那段日子,坦言“很苦闷”。“我们只能收集和研究别人公开的资料,而一些核心数据根本拿不到。”但他同时感到很庆幸,“在跟踪研究中,我们与美国、英国、德国、俄罗斯、日本开发了不同程度的合作性研究,由此形成了一批年龄和知识结构合理的基础研究队伍,现在我们的探月研究基础都是那时积累下来的。”
测试月球岩
■1978年,美国赠送了一件特殊礼品——一块小指尖大小的月球岩石样品。中国100多名专家立即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让美国人信服。
1978年,美国总统卡特的安全事务顾问布热津斯基访问中国时,赠送了一件特殊礼品——一块小指尖大小的月球岩石样品。样品铸在一个类似于凸透镜的有机玻璃盒内,看着很大,但其实只有1克的重量。由于当时全国搞天体岩石的研究人员很少,有关部门很快就找到了远在贵阳的月球应用科学首席科学家、中科院院士欧阳自远。
“样品很快从北京安全地送到了贵阳。拿到样品,我当时就请来了全国大约近百名各方面研究专家,并制定了详细的研究计划。”欧阳自远说,“1克的样品虽然很少,但对于做研究已经足够。我当时把样品小心切成了两块。一块用于做研究,另一块保存了起来。”
欧阳自远介绍,因样品大小有限,当时先做了非破坏性测试与研究,最后才做破坏性的测试与研究,包括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化学成分、微量元素、物理性质、产出环境,“只要当时能做的测试,我们都做了。”
令他感到自豪的是,对这0.5克样品进行研究后,中国学者发表了14篇相关研究文章,并推断出这是由阿波罗17号飞船采集来的样品,在参考美国公布的数据后,学者们还把样品具体到了是什么编号,并回答了其取自月球的什么位置,背阳还是背阴?
“美国人赠送月岩样品,其实也是在探测我们的测试能力和研究水平,虽然这话没有明说,但我们的研究结果还是让美国人很信服。”欧阳自远说。
首提“嫦娥奔月”
■其实在1992年前后,国内就已有科学家提出了“嫦娥奔月”的想法。当时为了迎庆1997年香港回归,有人提出利用运载火箭往月球上发射一个象征中国的铁质标志,永远地将其“烙”在月球上。
1986年3月,四位著名的老科学家——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联名呼吁“中国要跟踪研究国外战略性高技术的发展”,邓小平同志在这份建议书上作了“此事宜速作决断,不可拖延”的批示。
中央很快便组织了数百位专家就此事进行论证。之后,选取了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先进防御计划、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和新材料等七个领域的15个主题项目,作为我国今后发展高科技技术的重点。这就是“863计划”。
当时的航天部组织了载人航天可靠性论证。但由于载人航天投入大、风险高,直接经济效益不明显,对于中国究竟要不要搞载人航天,专家们存在较大的分歧。这场争论一下子又进行了5年。
“其实在1992年前后,国内就已有科学家提出了‘嫦娥奔月’的想法。”中国探月计划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院士回忆说,当时为了迎庆1997年香港回归,有人提出利用运载火箭往月球上发射一个象征中国的铁质标志,永远地将其“烙”在月球上,以此扬国威、鼓志气。这个设想当时在科学界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不过还是得到了一批学者的支持,很快便形成文字向中央打了申请报告,并计划在香港回归前完成发射任务。“这完全是从政治角度考虑的,基本上没有什么科学研究价值,而且还费钱。所以申请报告被否决了。”
计划终获审批
■我国真正意义上的探月构想是在1994年提出的,经过多年呼吁,2001年,由欧阳自远院士牵头制定的“发射绕月卫星”第一期科学目标和有效载荷配置终于通过了国家评审。
欧阳自远院士介绍说,我国真正意义上的探月构想是在1994年提出的,此后的10年间主要是在进行论证过程,而且是“那种反反复复的论证”。
“首先一步,我们要论证开展探月有没有必要?是否可行?第二步,上月球干什么?做哪几件事情?于是我们制定了探月20年大规划,也就是现在的‘绕、落、回’三个阶段。而科学目标是否符合国际发展潮流,是否紧密结合我国的实际?这都需要进行科学且复杂的论证过程。”欧阳自远说。
1997年4月7日至10日,中国科学院的杨嘉墀、王大珩、陈芳允三位院士以“863计划”的名义发表了《我国月球探测技术发展的建议》。1998年,863航天领域办公室组织了杨嘉墀等航天专家对清华大学、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02所、国防科大、中国科技大学的“月球车”项目申请报告进行评审,通过了由清华大学牵头的“月球探测机器人总体方案设计及关键技术分解”的立项研究,揭开了我国月球车研究的序幕。2000年5月,清华大学组织了“月球探测技术研讨会”,反响强烈。
2000年10月5日在京召开的首届“世界空间周”庆祝大会上,当时的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国家航天局局长栾恩杰作了题为《面向21世纪的中国航天》专题发言,“我国将在无人实验飞船成功飞行的基础上,实现载人航天飞行。在空间探测方面,将实现月球探测,并积极参与国际火星探测活动,使我国的空间探测技术上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这是中国高层首次公开表明探月决心。
2000年11月22日,我国政府首次公布航天白皮书——《中国的航天》,明确了近期发展目标中包括“开展以月球探测为主的深空探测的预先研究”。
多年的呼吁终于有了结果。2001年,由欧阳自远院士牵头制定的“发射绕月卫星”第一期科学目标和有效载荷配置终于通过了国家评审。2001-2002年间,孙家栋院士组织全国各方面力量,对首期目标又进行了为期一年的综合论证,最后得出结论:科学目标明确、先进,技术能够实现,没有颠覆性的技术问题。2003年9月,中央最终同意并批准了这个计划。
据《新京报》
人物
欧阳自远——
全心探月拒当副省长
欧阳自远,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月球探测首席科学家,我国天体化学学科的开创者。
欧阳自远1935年出生于江西吉安市,新中国成立的时候,刚跨出高中校门、热血沸腾的欧阳自远报考了地质专业。4年后,欧阳自远做了苏联专家拉蒂斯的研究生。因为拉蒂斯回国,欧阳自远才报考了中国科学院的研究生,被录取在地质研究所矿床学专业,涂光炽先生是欧阳自远的老师。1964年至1978年,欧阳自远负责我国地下核试验地质选场与论证、爆炸过程模拟与地质效应综合研究。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现任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贵州省科协主席。
1957年,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轰动世界,对欧阳自远震动很大。他想人类总有一天要离开地球,到太空去。这颗卫星的成功发射,意味着人类对太空的研究进入实质而崭新的阶段,中国绝对不能落后。
欧阳自远家在贵阳,他说,为了全心探月,他曾两次拒当副省长。
据《天府早报》
资料
中国月球探测标志寓意龙的传人登月梦
2006年2月10日,历时5个多月的“月球探测工程标志征集活动”圆满落下帷幕,由上海设计师顾永江设计的作品被确定为月球探测工程标志。
中选标志以中国书法的笔触,抽象地勾勒出一轮圆月,一双脚印踏其上,象征着月球探测的终极梦想,圆弧的起笔处自然形成龙头,象征中国航天如巨龙腾空而起,落笔的飞白由一群和平鸽构成,表达了中国和平利用空间的美好愿望。整体图形由一弧两点巧妙形成古文“月”字,写意的笔触旨在传达一种探索的信念。
这是中国第一次采用全国征集的方式为重大航天探索工程设计标志。月球探测工程是一个有着巨大感召力的科技创新工程,工程标志代表着“中国探月”所昭示的精神力量。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