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年难得看上几回的露天电影,现在的个性化的家庭影院;
2、收音机中收听样板戏,到现在遍地开花卡拉OK;
3、单纯地追求“吃饱饭”,到现在追求生命质量的健身运动;
4、打台球,现在的网络游戏;
5、看小人书到观看各种电视剧。
30年对于具体的每一个人来说,最能反映变化过程无外乎吃穿住行。
精神消费上更是30年前的人所无法想像的,现在人的阅历和思想超越了父辈,典型如日常接触的电视、电影、唱片。
手机与世界相连接,进而影响着大多数的中国人。
扩展资料:
现在的各种娱乐方式:
1、电视
电视引进中国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50年代,代表性事件是1958年成立的中央电视台开始试播(当时还叫“北京电视台”),央视也是中国第一家电视台。
以近邻日本为例,怀旧感十足的《永远的三丁目的夕阳》中,东京城区的人们看上黑白电视也是50年代末的事情。差不多在二十年后,大街小巷的人们聚集电视机前面围观的场景在中国重演。
电视对走过80年代的几代人来说都是一份珍藏的回忆,屏幕发光的13寸电视机打开了一个国家封闭已久的大门。
2、电影
无论是作为一种视听艺术还是娱乐手段,电影的出现都比电视更早,它给中国人的生活带来过强烈的冲击变化。
虽然中间甚至一直到现在都受到电视的冲击,不过电影依然拥有它无以伦比的魅力,这也让成千上万的人涌入电影院,而不是守在家中面对背投等技术都换不来的环境。中国电影始于世纪初,跟随世界电影的大潮走过了默片、有声电影和彩色电影等多个阶段。
3、录像带
录像带的流行要分开来说,80年代电视机得到迅速普及,与电视机配套的录像机跟着走上了历史舞台。当时电视节目也不丰富,它既可以弥补电视的单一缺陷,用来看电影,实用性极佳。
从80年代到90年代,受当时港片兴盛等多方影响,录像带领域基本维持着以香港电影为主体、外国片为辅助的受众欢迎模式。
总之录像带和录像厅的美好时光一直持续到90年代中期,最后毫无悬念地被VCD和DVD淘汰并终结,难觅其踪。许多人是到了后来才知道,他们一直看的录像带仅是VHS画质。
4、唱片
与电影、电视一样,唱片背后的音乐是大众娱乐的另一块根据地,唱片捧红了无数内地港台歌手。经过二十多年的动乱和空白时期,刺耳的高音喇叭成为过去式。
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唱片和收录机把中国人带离了眼前现实,憧憬一个美好又不可描述的未来。歌声里的爱情、梦想和希望成为许多人的心中所往,抄歌词、找海报更像是一场全民运动,真正把追星发挥得淋漓尽致的,正是来自这一领域。
5、唱盘
唱盘没有大规模流行是因为70年代的国外,黑胶唱盘已经被卡式录音带所取代。由于唱盘体积大,远不如卡带来得便携,加上每一面录制的歌曲数目有限和程序麻烦,唱盘在中国始终显得曲高和寡,被取代也是早晚的事情。
不过一直到今天,也有极少部分的黑胶唱盘爱好者怀念着当年的音乐,他们认为那种略带粗糙的逼真质感是后来CD等介质所无法呈现的。
6、卡带
80年代开始,能跟黑白电视、胶片电影形成三足鼎立之势的是卡带的流行,卡带的超强影响力使它成为了磁带的总称,一般说起磁带就是指卡式录音带。
卡带成本低廉,可以反复使用。在国外像日本,卡带与索尼随身听一并出现。在中国由于条件所限,卡带更多是收录机相伴十余载。
虽有形式差异,不过是同样流行。到了90年代,随身听也成为都市年轻人的选择。
7、MP3
MP3是一种数字音频编码和有损压缩格式,它通过一个算法使得人类听觉不会识别出被丢弃的音频部分,从而大幅度地降低音频数据量,容量极小。
MP3能发挥作用的领域远不止于此,它能储存于电脑、手机等终端。即便后面有MP4甚至MP5的推出,MP3在国内依然吃得很香。
8、手机终端
电视、电影、唱片三个领域互有影响,但是电脑的出现将它们集合在了一起,甚至极大地改变了它们的作用地位。比如现在歌手的专辑唱片销量再好,却只有黄金时代的几十分之一。
随着液晶显示器和数字电视的出现,电脑与电视的的联系变得紧密,却依然有着无法克服的天然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