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刚刚结束的平昌冬奥会上中国代表团的遭遇以及闭幕式上的“北京8分钟”,谈谈你的看法和感想

2020-08-06 科技 74阅读

平昌冬奥会闭幕式 中国智慧点亮“北京8分钟”

两米高“熊猫”仅重20斤

表演中,两只憨态可掬的大熊猫让人印象深刻,它们既是文化的使者,更代表着中国“国宝级”工艺的传承。据了解,熊猫道具出自四川省南充大木偶剧院的工艺师之手,他们始终致力于这项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大木偶要由人穿着进行表演,所以重量需要在30斤以下,按照四川南充大木偶剧院院长唐国良的说法,单是这一项要求就让他们的团队熬了好几个通宵。

为了达到预期效果,制作团队在选材上先后尝试了人造纸藤、天然白藤、竹篾条、铝合金丝、碳纤维条、PVC仿真藤条等多种材料,进行了上百次测试,才最终确定了用铝合金管材和碳纤维条相结合,配合上LED灯的制作工艺。

最终版的熊猫道具,高2米35,却仅有20斤左右的重量,比初期的版本轻了几十斤,连唐国良也不禁感慨,“没想到大家共同努力,能做出这么高科技、轻便、同时能达到演出效果的大道具。”

冰屏和机器人出自国内团队

舞台上,24块屏幕呈现出新时代中国的美好形象。这些近乎透明的屏幕有个好听的名字:“冰屏”。这项源自中国本土的创新设计可以实现透明图像显示,获得过国内国际多项发明专利。

“冰屏”研发团队负责人、深圳壹品广电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文艺表演项目总监黄庆生介绍说,为了参与8分钟演出,团队进行了工艺的升级更新。“这次做出了三米长的屏幕而且中间没有横梁,这种工艺目前在世界上我们应该是第一家。”

载着“冰屏”跳出华丽舞步的是24个动作灵活的移动机器人。在机器人研发团队负责人、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移动机器人事业部总裁张雷看来,此次主要实现了两点技术突破:首先是机器人导航更加精准。“演员和机器人之间有频繁的穿梭互动,演出场地内的灯光干扰多,这就要求机器人要看得远、看得清。”其次,相比常用的工业机器人动作更复杂灵活,包括完成行进中旋转、摆动等。

张雷说,团队从确定参演到开始排练,其间只有两个月时间,全体成员夜以继日地工作,才最终定制出了可以参与演出的机器人。

石墨烯演出服能发热4小时

闭幕式演出当天历年平均气温在零下10摄氏度,风力5级左右。严寒、多风,对于整个演出团队而言是不小的挑战。为了做好演员的防寒保暖工作,主创团队采用了石墨烯智能发热服饰,来确保演员动作优美,防止出现冻伤。

石墨烯是一种超级新型纳米材料,具有超高强度、超高导热系数,被业界誉为“新材料之王”。利用石墨烯的特性,我国科研人员研制出了超薄透明的石墨烯电热薄膜技术,用于智能装备制造,并在国外申请了专利保护。

“演员的服装要求轻薄,能让他们灵活地做动作,同时,无论是排练场地还是平昌闭幕式现场,天气都很寒冷,石墨烯服饰可以起到很好的保温发热效果。”石墨烯团队负责人、深圳烯旺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李月秋说,根据环境要求,服饰也可以做出相应的调节。“最初对我们的设计要求是在零下5摄氏度的环境中,持续发热8分钟,后来考虑到候场等因素,调整到在零下20摄氏度的条件下,发热4小时。”

同时,为了让“冰屏”和机器人能顺利运行,主创团队也特意对设备进行了抗寒、抗风测试。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