祈年殿是一座直径32.72米的圆形建筑,鎏金宝顶蓝瓦三重檐攒尖顶,层层收进,总高38米。祈年殿内有28根金丝楠木大柱,里圈的四根寓意春夏秋冬四季,中间一圈12根寓意十二个月,最外一圈12根寓意十二时辰以及周天星宿。
祈年殿在天坛的北部,前身为大祈殿,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改建为三重顶圆殿,名为“大享殿”。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修缮后,改名为“祈年殿”。光绪十五年(1889年)毁于雷火,数年后按原样重建。
扩展资料:
一、建筑历史
祈年殿(theHallofPrayerforGoodHarvest)前身为“大祈殿”,原为矩形大殿,用于合祀天、地,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天坛最早的建筑物。嘉靖十九年(1540年)拆除。
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建成三重顶圆殿,名为“大享殿”,殿顶覆盖上青、中黄、下绿三色琉璃,寓意天、地、万物。
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改三色瓦为统一的蓝瓦金顶,更名“祈年殿”,是孟春(正月)祈谷的专用建筑。光绪十五年(1889年)毁于雷火,数年后按原样重建。
二、建筑结构
祈年殿是天坛的主体建筑,又称祈谷殿,是明清两代皇帝孟春祈谷之所。它是一座鎏金宝顶、蓝瓦红柱、金碧辉煌的彩绘三层重檐圆形大殿。祈年殿采用的是上殿下屋的构造形式。
大殿建于高6米的白石雕栏环绕的三层汉白玉圆台上,即为祈谷坛,颇有拔地擎天之势,壮观恢弘。祈年殿为砖木结构,殿高38米,直径32米,三层重檐向上逐层收缩作伞状。
建筑独特,无大梁长檩及铁钉,二十八根楠木巨柱环绕排列,支撑着殿顶的重量。祈年殿是按照“敬天礼神”的思想设计的,殿为圆形,象征天圆;瓦为蓝色,象征蓝天。
三、相关报道
天坛文物修缮工程被分为八个修缮项目,即圜丘坛、皇穹宇、祈年殿及祈谷坛台面、祈年门、祈年殿东西庑及其围墙、南砖门及成贞门、皇乾殿和外坛西墙,耗资达77万元(法币)。
在修缮圜丘坛时,施工人员将地坪翻开,剔除杂草与树根,重做了三合土基础,并将残损石块换掉,找出排水坡度,使整个圜丘坛的3034块石面平整密缝。皇穹宇虽然在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重修过,但效果不佳。
工作人员对梁柱、墙面等原有装饰进行了彩绘,将柱子沥粉贴金,墙面花边纹样照原样补齐。同时,皇穹宇前的三阙门和圆形围墙、琉璃、砖瓦等也一一精确磨制对缝。遗憾的是,1934年被大风吹折的望灯杆,因木料稀缺,未能修复。
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祈年殿曾焚毁于雷火,此后清政府虽用了七年时间重修,而未能完成。此次修缮,施工人员从地面到宝顶搭起脚手架,先将屋面全部卸下,修整三层外檐。
宝顶用铜皮焊成,磨光镏金,套在雷公柱外,修理时工人钻入宝顶,两人在内操作,把歪斜的雷公柱修正,使宝顶端正地落在由大块琉璃砖拼成的须弥座上。
殿匾额经当时市政府同意,仅留下了“祈年殿”三个汉字,略去了满文。此外,祈年门、东西配殿(木料均系楠木)和宰牲亭等建筑也修缮一新。
参考资料来源:
参考资料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