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讲人无自性(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主体)但又讲人有轮回,请问人从这世轮回至下世,不变的主体是什么

2022-04-19 文化 115阅读
有关佛教对于“我”的认识,是一个很大的课题,如果要详细的来说,至少要形成一部专著。如果用浅显得语言来概括地说:

  一种是“假我”;

  一种是“真我”。

  1,假我。

  假我:是有情众生所认为的“我”,有情众生将什么认为是“我”呢?

  《大般涅槃经》卷三十二,佛云:

  “众生‘我’者即是五阴(五蕴),离阴(蕴)之外更无别‘我’。”

  翻译过来就是:有情众生所认为的“我”就是五蕴,也就是说有情众生将五蕴当作是“我”,离开了五蕴,更没有另外的一个“我”存在!——当然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

  有情众生产生“我”的原因,是因为存有的无明,不知无我正理,而使得有情产生错误的认知,将合和运作的五蕴视为“我”。譬如,人在昏暗的角落,看见一团绳子,以为是一条蛇,害怕得要死。本来绳子不是蛇,因为昏暗,误以为绳子是蛇。绳子表示“五蕴”,昏暗表示“无明”——有情不明白无我的道理,蛇是指人们经过错误的认知所产生的“我”,本来是一段绳子(五蕴),本来没有蛇(我)的,可是因为昏暗(无明),错误地将绳子(五蕴)当成是蛇(我),以为绳子(五蕴)是蛇(我)。可见,蛇(我)不是真实存在的,是因为昏暗(无明),让人产生了错觉,才会认为蛇(我)是存在的。

  “我”是有情众生基于虚妄的认知,而产生出来的。

  众生感觉到“我”的“存在”以后,又以虚幻的“我”为基点,把三界万法,区分为“我”与“我所”。五蕴就是“我”,“我”以外的一切法,被“我”所认知、所感受、所支配的一切事物、对象,都成为“我所”。因此,有情众生基于错误的基点——虚妄“我”的存在,而在追逐“我所”,贪着“我所”——色、声、香、味、触、法、名闻利养等等,贪着追逐“我所”的结果,是造下轮回的业。

  对于有情众生将五蕴当成是“我”,故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卷第四十二破斥说:

  “若五众(五蕴)即是我则无别我所以者何。我是一众是五。一不作五五不作一。复次五众无常生灭相。五众是我亦应生灭。若生灭者则失罪福。是五众从因缘和合生不自在。我若尔者何用我为。不自在故。如是等过罪故不得说言。色如去受想行识如去。离五众亦不应有我无相故。若知见受等是皆五众相非是我相。智者云何说离五众而有我。以是故言不也。若有言别更有我无五众。是亦不然。皆是颠倒妄见分别。如是种种因缘知无我。我即是如去诸法亦尔皆同如去。以无主故法无所属。”

  2,真我。

  佛教对于“真我”的定义是:

  《大般涅槃经》卷第一,佛云:

  “何者是我。若法是实、是真、是常、是主、是依性不变易者。是名为我。如彼大医善解乳药。如来亦尔。为众生故说诸法中真实有我。”

  因此,符合真实的“我”的条件是:实、真、常、主、不变异的一法,才是“真我”!

  符合这个条件的只有诸佛的法身,在因地称为如来藏:

  诸佛法身,体是真实,常住不变异,依诸佛法身,才有圆满报身和无量的化身的存在,法身能辗转生出诸佛如来的一切功德,故法身是“主”。

  因此,佛教所说的真我,是指诸佛的法身,或者方便说为如来藏。如:

  《无上依经》菩提品第三佛云:

  “阿难!如来法身是一切种智之境界故。声闻缘觉不能观察如来法身,颠倒修习不可拔断。云何如此?如来法身最胜常住,应当修习,(然二乘)背常住修,住无常修;如来法身最上妙乐应当修习,(然二乘)背妙乐修,住于苦修;如来法身、最胜‘真我’应当修习,(然二乘)背真我修,住无我修;如来法身最极清净应当修习,(然二乘)背清净修,住不清净修。因此倒修,声闻缘觉所住之道非是如来法身四德道所至处,是故法身常乐我净,非其境界。”

  “阿难!若有众生信如来语,能见法身常、乐、我、净,是众生者无颠倒心,生真正见;云何如此?倒修声闻缘觉所住之道,非是如来法身四德道所至处。是故法身常乐我净,非其境界。”

  《大般涅槃经》卷7佛云:

  “若言佛法必定无我者,是故如来敕诸弟子修习无我,名为颠倒,是名第三颠倒。……佛言:‘善男子!我者即是如来藏义,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是我义,从本以来,常为无量烦恼所覆,是故众生不能得见。”

如果说谁在轮回,在唯识宗里,对这一问题有详尽的说明,提出阿赖耶识作为生命延续的主体。或许有人会说:阿赖耶识和灵魂又有什么区别呢?灵魂是永恒的,而阿赖耶识则念念生灭,相似相续。具体来说,作为生命主体而存在的阿赖耶识,其内涵会随着我们的行为不断改变。当然,将阿赖耶识作为生命延续的主体并不是非常精确的说法,如果我们一定要设想有个主体的话,不妨如此解释。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