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8月20日,统帅指挥全国抗战的大本营发布《国军指导方案》和《国军作战知道方案》,将全国划分为五个战区:
第一战区,司令长官蒋介石兼,后程潜继任、副司令长官鹿钟麟,作战地域为冀省、鲁北;
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副司令长官黄绍纮,作战地域为晋、察、绥;
第三战区,司令长官冯玉祥、副司令长官顾祝同,作战地域为苏南和浙江;
第四战区,司令长官蒋介石兼,何应钦代理,副司令长官余汉谋,作战地域为闽、粤;第五战区,司令长官蒋介石兼、副司令长官韩复榘、后李品仙继副司令长官,作战区域为苏北和鲁省。
同年9月17日,又划津浦路北段为第六战区,以冯玉祥为司令长官。
10月26日,增设第七战区,司令长官刘湘,布防长江下游沿岸。
1938年2月,军事委员会重新划分战区:
第一战区,司令长官程潜,在平汉路作战;
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在山西作战;
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在苏浙作战;
第四战区,司令长官何应钦,在粤桂作战;
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在津浦路作战;
第六、第七战区撤销;
增设第八战区,司令长官蒋介石兼,守备甘宁青地区。
同年6月14日,增设第九战区,以陈诚为司令长官,组织武汉保卫战。
1938年11月下旬南岳军事会议期间,战区再次划分,并增设指挥敌后战场作战的苏鲁战区和冀察战区,以加强敌后游击战作。具体为:
第一战区,辖河南省北部及安徽省北部,司令长官卫立煌;
第二战区,辖山西省全境及陕西省东北部,司令长官阎锡山;
第三战区,辖浙江、福建两省全境及江苏省、安徽省南部,司令长官顾祝同;
第四战区,辖广东省、广西省,司令长官张发奎;
第五战区,辖安徽省西部、湖北省北部、河南省南部,司令长官李宗仁;
第八战区,辖绥远省、宁夏省、甘肃省、青海省,司令长官朱绍良;
第九战区,辖湖北省南部、江西省西部及湖南省全境,司令长官陈诚,薛岳代;
第十战区,辖陕西省,司令长官蒋鼎文;
苏鲁战区,辖江办省北部及山东省,总司令于学忠;
冀察战区,河北省及察哈尔省,总司令鹿钟麟。
后于1939年10月,恢复第六战区,以陈诚为司令长官。
1940年5月,撤销第十战区。
扩展资料:
关于抗日战争共分为几个战区这个问题历史上也有着明确的记载,开始的时候在全国范围内总共划分出来九个战区,分别都是国民党内高级将领担任指挥官,其中包括程潜、阎锡山等人。后来经过几次改变之后将战区的数目增加到了十二个。
这也是根据当时的战争情况以及日军作战的一些形势进行改变的。
最开始的时候抗日战争所划分的几个战区将第三战区作为了最重要的作战地点,也负责着守护京沪等地的安全,在这个战区也发生了著名的淞沪会战。
在1938年的时候重点也发生了改变,第四、五、六战区成为新的重点地区,主要是想要在不断持续的战争中守护住武汉这个核心地区的力量。然而在这一年的十一月份,武汉地区的战争失败了,于是国民政府将重点放到了重庆,并且开始了以这个地区为重要根据地的二期战争。
直到战争进入尾声之后为了胜利做准备,这才将十二个战区进行了扩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抗日战争战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