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名由来
望都又名庆都,尧母以此而得名,为帝尧放勋诞生之地,汉代以前称庆都,汉代改名为望都,到唐代又称名为庆都。直到清代乾隆皇帝巡游五台山,回驾路过庆都谒尧母陵,因县名与尧母同名又改为望都县至今。
隶属沿革
望都县
《帝王纪》载“尧母北登尧山,南望都山,故名望都”。望都古属冀州,为尧帝受封故土,故名庆都。周属并州,秦朝置郡;汉武帝封中山靖王为广望候,因此改为望都县;晋宋皆为县;北齐划入北平;唐武德四年复又置县,属定州;泰和六年隶中山府;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庆都县属保定路。
清乾隆十一年(1749)十月,高宗巡幸五台,车驾至此,因庆都为尧母之名,故又改为望都。
抗战时期,曾先后改为新望县,晓峰县,旋即改为云彪县。迄战略相持阶段,日寇重兵压境,为打破敌人细碎分割的“囚笼”政策,顺平(完县)、唐县、望都、定州重新划界,在平汉路东成立望定县,路西为云彪县。转入战略反攻阶段,望定县撤销,恢复云彪县建制,不久改为望都县。
一九九四年十二月,地市合并后隶属于保定市。
人文历史
相传,在原始社会未期,该县(原名庆都)居住着华夏民族最古老的一个部落,部落首领系黄帝四世曾孙帝喾第三妃陈锋氏女以地氏为名曰庆都,于三阶前丹陵生尧,故称尧母。
尧十二岁受封于陶为诸侯,十五岁改封于唐,十六岁从诸侯为天子,号陶广广氏。这就是我国历史上所说的唐尧虞的帝尧。据文献记载:尧曾制定历法,以日月星辰的变化规律确定民间农时播种季节,对当时农业生产的发展起过重要作用。尧身为天子生活检朴,穿粗衣、食粗饭,很受群众爱戴。他在后期实行了禅让给受群众拥护的人,他到处访贤,选定舜为接班人。曾对舜进行三年考核,命舜摄政,他死后由舜继位。
尧幼时随母寄居伊祁山,被尊为天子后,伊祁山改为尧山,后人称伊祁山为太子庵,张晏《汉书》注云:尧山在北,尧母庆都山在南,尧母登尧山,望都(孤)山曰望都,望都县以此得名。三阿,太子庵在我县西北四十里唐县固城村北一进而,现录属完县,古代庆都邑幅广阔三阿、太子庵、固城、都山都是庆都域。固城原为望都!曰望都。县地原系庆都一隅尔,曰名成阳,尧母殂落于此故有尧母台,汉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使使都祀尧母於成阳灵台,号曰:"灵台大母。从此以后,历代尧母陵,建尧母祠连续重修不断,到明清时代最为兴盛。[1]
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