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是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劳动的知识性、专业性、艺术性、复杂性、长期性、示范性
与创造性的特点决定了教师素质构成的特殊性。经过大量理论研究和
实验研究,我们认为教师素质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培养人所必须具
有的身心的相对稳定的潜在的基本品质。其本质特点是指教师自身的
质量,即教师身心发展的总水平。其构成要素主要是教师的机体素质、
文化知识素质、道德素质与心理素质等。
教师道德是一种职业道德。教师的职业道德,简称“师德”,它
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
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我们所认为的教
师的道德素质并不是指规范、准则本身,而是教师把这些规范、准则
逐步内化,成为教师从事教育事业的准则。作为教师基本上都知道教
师道德,但许多教师并没有把道德规范、准则内化,因此,他们在实
际教学中表现出言行不一致性。例如,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如果你
问老师,“你体罚学生吗?”95%的老师的回答是:“没有!”,但
在实际教学中,有些老师就有体罚学生的行为,说明这些老师并没有
把道德准则内化,表现出言行不一致。由于教师所从事的职业是教育
人、塑造人的事业,因此,教师道德素质比教师文化素质更为重要。
教师道德是教师的灵魂,简称“师魂”。
师德是教师人格特征的直接体现
在教育中,一切师德要求都基于教师的人格,因为师德的魅力主
要从人格特征中显示出来,历代的教育家提出的“为人师表”、“以
身作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躬行实践”等,既是师
德的规范,又是教师良好人格的品格特征的体现。在学生心目中,教
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父母的替身。他们都把
师德高尚的教师作为学习的榜样,模仿其态度、情趣、品行、乃至行
为举止、音容笑貌、板书笔迹等。
儿童、青少年接受知识的过程中,正是个性与品德形成时期。尽
管社会环境、家庭等因素对儿童、青少年的个性形成和品德发展具有
一定的影响,但许多研究表明,教师的作用最大。教师的影响主要通
过两方面进行。一方面是教师通过一定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对学生
的影响。另一方面是通过教师本人的人格特征、言行举止等对学生的
影响。在儿童眼里,教师是正确的,教师的话都是对的。由于儿童好
模仿,因此,教师的言行就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的个性、品德的发
展。例如,在我们研究观察中发现,在小学阶段,如果这位班主任连
续带了两年,那么,这个班的学生的说话的语气、语调,办事风格在
很多方面与班主任有类似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