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中“月”是一个象形字,像一抹弯月的样子。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分析“月”的构造时说:“月,阙也。”人们经过观察,发现月圆的时间少,“阙”(半月或残月)的时间多,于是就照半月的样子创造出一个象形字。
“月”是常见偏旁,以“月”为偏旁的字,一类与月亮有关,如朔、望、朝等。还有一类是由“肉”演变而来,与月亮无关,如肘、肚、肺、肥等。
扩展资料:
说文解字:【卷七】【月部】月:阙也。大阴之精。象形。凡月之属皆从月。鱼厥切。
《唐韵》《集韵》《韵会》《正韵》:并鱼厥切,音軏。《说文》:阙也。太阴之精。《释名》:月,缺也,满则缺也。《易・系辞》:阴阳之义配日月。《礼・祭义》:月生于西。《公羊传・庄二十五年注》:月者,土地之精。《史记・天官书注》:月者,阴精之宗。《淮南子・天文训》:水气之精者为月。
又《书・尧典》:以闰月定四时成岁。传:一岁十二月,月三十日,三岁则置闰焉。
又叶鱼橘切。《黄庭经》:洞房灵象斗日月,父曰泥丸母雌一,三光焕照入子室。《类篇》:唐武后作囝。
《正字通》:肉字偏旁之文本作“肉”。石经改作“月”,中二画连左右,与日月之月异。今俗作“月”以别之。月中从“冫”,不从“二”作。
参考资料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