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和珅为什么能够长期得到乾隆的宠信?

2020-05-19 综合 61阅读
历史上和珅真的一无是处吗?他又为何如此受乾隆倚重?我读了百家讲坛之‘晚年乾隆’后认为是以下三点:
一、和珅的出现时乾隆晚年特殊心态的需要:
关于和珅人们往往过多地谈论他的投机钻营,溜须拍马之术,却忽略了乾隆晚年独特的心理需求。晚年的乾隆健康状况和精力越来越难支撑日常政务,但他大权独揽的政治信条从来没有动摇过,因为他知道这些在朝中经营多年,根深叶茂的重臣一但分享最高决策权,很容易引来大批依附者,在朝中形成朋党,导致混乱。如此乾隆必须物色一个有能力的秘书,帮助他处理日常政务。这个人应该是在朝中没根没底,没帮没派,再者他必须机敏果决,才华出众,能够帮助皇帝处理一些复杂事物。那么事实上和珅的出现正好成为乾隆晚年特殊心态需要的产物。如果和珅出现在乾隆中青年期,绝无机会爬的那麽高,那麽快了。
二、和珅自身的才华和临机应变能力,也是其受皇帝青睐的重要原因。
1、意外被识,超好的第一印象奠定基础。
和珅的发迹史说法有四种,都很有传奇色彩,我认为比较可靠的说法应该是这一种:乾隆四十年秋,皇帝出巡。皇帝旅途寂寞,便与身边的一位骑马随行的新侍卫聊起天来,问他年龄多大,姓什么,叫什么,接着又问他什么时候进宫。。。。。诸多问题。这位风度翩翩的侍卫回答他今年26岁,钮祜禄氏,叫和珅,刚被选为乾清门侍卫。年轻人语言流利而得体,态度恭敬又从容,一点也不慌乱紧张。乾隆开始对他感兴趣,便问起他的身世。和珅说自己18岁那年曾经参加过乡试,没能中举。乾隆问他当年的卷子还能记住几句。和珅于是边走边背,居然把8年前的卷子从头到尾全背了下来。
乾隆大为震惊,那心情,就像发现了一块稀世珍宝。人到老年往往更加欣赏年轻人的干练和活力,乾隆试着让和珅办了几件差事,和珅的机敏达练、善解人意表现的淋漓尽致,皇帝大喜过望。一年之后,27岁和珅被任命为户部右侍郎,成为二品大员;两个月后,又成为军机大臣;一月后,兼任内务府总理大臣。从此以后,和珅一直稳稳的高居政治最高层。在极短的时间内,年轻的和珅平步青云,从一名普通的侍卫,如同坐直升飞机一般升入到权力高层,成为乾隆的亲信重臣,这种升迁速度是极为罕见的。偶然的机遇,引起了乾隆的关注赏识,第一印象成为制胜关键。
2、博学多才,爱好广泛。
王刚饰演的和珅在剧中出尽洋相,不懂装懂,弄巧成拙,屡屡被刘墉戏弄调侃。其实历史上的和珅是很有学问的。和珅年轻时考上了当时京城最好的学校咸安宫官学。咸安宫官学因办学地点在紫禁城内的咸安宫而得名。咸安宫官学是当时京城最好的学校。这所学校实际上是一所国家高级干部培训学校,实际上是一所官员后备学院。 咸安宫官学的管理是极为严格的,负责管理学校的官员必须是翰林,学校内的普通老师也大多是翰林,极少数不是翰林的,也都是当时那个时代享有盛名的饱学之士。和珅在这里接受了系统的儒学经典和满、蒙、汉文字的教育。由于他天资聪颖,勤奋努力,成绩突出,受到了老师吴省兰、李光云等人的好评。和珅不光经世典籍、文字功夫出众,并且武功骑射基础也相当不错。另外和珅的业余兴趣十分广泛,琴棋书画无所不通,别有诗名。大诗人袁枚夸和珅兄弟说:“少小闻诗礼,通侯即冠军。弯弓朱雁落,健笔李摩云。”和珅在与乾隆皇帝相处的时候,利用各种时机在乾隆皇帝面前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第一,与乾隆皇帝和诗。乾隆一生喜爱作诗,和珅对乾隆皇帝所作诗词的风格、用典、喜用的词句都知道得一清二楚。和珅为了迎合乾隆皇帝,下功夫学诗、写诗,并造诣很深。他偶尔会在乾隆面前表现一下自己对诗文的偏爱,甚至闲暇的时候以“骚人”自居;第二,模仿乾隆皇帝书法。乾隆皇帝爱书法,和珅就刻意模仿乾隆的书法,他写的字酷似乾隆的御笔。乾隆后期有些诗匾题字,干脆交由和珅代笔。
3、和珅善解人意,他的情商高于智商,与他相处总能使人感觉愉快。
和珅善解人意,凡是从不用皇帝发话;他办事干练,嘉庆帝也不得不承认他“精明敏捷”;他长于游刃有余的应付各种突发事件,凡遇繁难政务,乾隆常常派其去处理。和珅非常清楚地知道,乾隆皇帝毕竟是一代名君,在他面前展现才华,并不仅仅是靠夸夸其谈,纸上谈兵就能实现的,必须要拿出真实才干,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使之无人能敌才能真正打动乾隆的心。和珅从政生涯的第一次重要亮相是办理云贵总督李侍尧贪污案,因办的合理得体,其表现得到了朝野上下的一致认可;乾隆五十三年镇压林爽文起义的过程中,和珅作为机要秘书,为皇帝提供了很有价值的政策建议。乾隆特意赠诗和珅:大学士三等忠襄伯和珅:承训书谕、兼通清汉。旁午军书,惟明且断。平萨拉尔,尔曾督战。赐爵励忠,竟成国翰!
4、“兼通清汉”是和珅的一项重要政治资本。
乾隆朝最重要的政治文书都是用满文写成的,这实际上就把许多的汉族大臣排斥在最高决策圈之外。乾隆晚年,大臣中文兼满汉且又有眼光的、有见地的,唯有和珅一人。
因为和珅精通满、汉、蒙古、藏四种语言,所以朝廷中的一些大大小小的关于蒙古语、藏语的翻译等兼职工作很自然就落到了和珅身上。‘乾隆皇帝七十寿诞之时,朝廷上下都在紧张地安排祝寿典仪。此时的乾隆皇帝与众多大臣正在热河避暑山庄行宫中准备,和珅等另外一些大臣则在北京留守。恰在此时,西藏六世班禅飞骑呈来一份文书。乾隆接过文书,却是藏文,随行的众位官员无一人懂得。粗通藏文的乾隆皇帝也看不大明白。乾隆立刻想到了和珅的重要,派人火速传和珅前来热河避暑山庄行宫候驾。和珅到来后,拿起信,随即念道:“小僧自幼仰承文殊菩萨大皇帝豢养之恩,不胜尽数,非他人所能比。小僧乃一出家人,无以极称,虽然每日祝祷文殊菩萨大皇帝金莲座亿万年牢固,并让众喇嘛等奉经祈祷,但仍时时企望见文殊菩萨大皇帝。庚子年为大皇帝七旬万万寿,欲往称祝,特致书皇帝膝前,以达敝意。”此信的大致意思就是说,六世班禅知道乾隆皇帝七十大寿,非常高兴,他准备亲自带领几百名喇嘛、僧人前往北京给乾隆爷祝寿。乾隆当即命和珅拟诏。和珅用满、藏、汉三种文字拟好了诏书。乾隆见了更是高兴啦。为了奖励和珅卓越的外交才能,乾隆任命和珅为理藩院尚书,管理蒙、疆、藏事务及外交上的一切事宜。
在当时和珅实际上是充任了清朝的外交部长,他曾多次接待英国、朝鲜等国的使臣。英使节马戛尔尼评价和珅说“保持了他尊严的身份”、“态度和蔼可亲,对问题的认识尖锐深刻,不愧是一位成熟的政治家”。
早在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当时还是吏部侍郎的和珅就在朝鲜使者的心中留下了鲜明的印象。据朝鲜使者记载:“皇帝乘马执鞭过臣等所望处,间不过五、六步。顾谓侍臣曰:彼是乾隆使臣乎?有一黄衣者对曰:‘然矣’,衣黄者闻是吏部侍郎和珅云。皇帝遽曰:‘通官前来’。则衣黄侍臣谓通官曰:‘使臣何为起对?’皇帝笑曰:‘朝鲜礼法。例如此矣。’”此次后,和珅与朝鲜使者接触频繁,以致于我们在朝鲜使者的多种记述中经常可以看到和珅的名字,成为我们现在了解和珅的一份很重要的历史资料。
5、理财,和珅具有的皇帝所需的一项天赋。
成为皇帝的私人助理后,和珅的经营天才迅速的到了体现,并且迅速的到了乾隆的重视。乾隆四十一年,他出人内务府大臣。在此之前,内务府经常入不敷出,而和珅就任不久,不但弥补了以前的赤字,还出现了盈余。乾隆四十三年,和珅出任崇文门税务监督,在他的经营下,税关收入一下子跃居全国三十多个税关的前几位。此后乾隆对合身的理财本领愈加刮目,所有与财政有关的部门渐渐都划归和珅一人把持。乾隆是一位英明的帝王,但到了晚年逐渐糊涂起来。和珅为乾隆想了许多敛财的办法,甘心情愿地替乾隆背上奢侈的“黑锅”。他们之间好像形成了默契,乾隆一旦在朝堂上下令不要铺张,和珅便在下面怂恿督促地方官员、各地富商们加紧捐贡。在替乾隆敛财的各种方式中,最重要的是和珅创建了“议罪银”制度。
“议罪银”制度是一个什么样的制度呢?您要犯罪了,您拿一笔钱交到皇上这儿,然后皇上一看,本来应该流放你十年的,算了,流放你三年,您把钱交我这儿就行了,所以所有的大臣如果想交议罪银的话,就都要交到和珅这儿。这就等于是和珅给皇上创立了一个私人小金库。通过“议罪银”制度得到的巨额银两,有85%供皇帝个人挥霍,不入国库。这点钱除了乾隆皇上使用就是和珅使用。这个议罪银制度对乾隆是个好事,对官员们的前程是个好事,但是对老百姓呢?真不敢恭维。现在看来,这个议罪银制度真不是一个好的招数,真不是一个好的办法,它导致官场腐败,官场恶化。这对和珅来说,无疑又为他增加了皇帝对他的依赖。
在皇帝的眼里和珅简直就是一位魔术师。
三、更为重要的是,和珅在与乾隆皇帝相处的时候: 侍君如父.
1、生活起居:体贴入微.
在和珅眼中,乾隆皇帝不仅是个皇帝,更重要的,乾隆皇帝是个很普通的老人。在乾隆皇帝身上,和珅似乎看到了自己父亲的影子。他看到,乾隆皇帝也有我们平常人一样的喜怒哀乐。那么,如何照顾好老年的乾隆皇帝呢? 第一,照顾好老年乾隆皇帝的生活起居。照顾好老年乾隆皇帝,这本来应该是宫女、妃嫔、太监们的职责。但是这些宫女、妃嫔、太监们都没有文化,不能同乾隆皇帝交谈诗文、书画、佛经,也不能帮乾隆皇帝处理军国大事、进行多种语言文字交流。更为重要是,年老的乾隆皇帝也与平常的老年人一样,喜欢别人奉承、照顾,和珅就陪伴在乾隆左右,对皇上服侍照顾,体贴周到。从朝鲜《李朝实录》中可以看到:和珅虽贵为大学士、军机大臣,但每当皇帝咳嗽吐痰的时候,他就马上端个痰盂去接。所以,和珅对老年乾隆来说,是没有一个人可以替代的。第二,照顾好皇太后的生活起居。乾隆皇帝这个人是非常孝顺他的母亲的,乾隆留下来的万余首诗作中很多就描绘了母子之间共享天伦之乐的情景,表达了他对母亲无限的热爱和依恋。这些诗往往借节日中母子相聚共庆为题材。比如每年五月,石榴花开,端阳佳节来临的时候,乾隆总是陪伴着太后到圆明园中观赏龙舟。崇庆皇太后在乾隆六十七岁的时候,以八十六岁高龄崩逝,乾隆悲恸欲绝,当即剪发,服白绸孝衣,为太后守孝。乾隆罢朝三日,长跪不起,就跟灵堂那儿,谁搀也不回家去,那个时候您觉得他是皇上吗?只有和珅没有劝过乾隆皇帝一句话,乾隆皇帝跟那儿跪着,他也在那儿跪着,乾隆皇帝不起来,他也不走,他自始至终陪伴着乾隆皇帝,一句话都没说,和珅没有劝过皇帝一句话。这个时候和珅知道一切语言都是多余的。三天以后,乾隆皇帝瘦了,和珅也瘦了。
2、言谈话语委婉动听。
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然而,即便如此,还是没有多少人乐意听到逆耳的话语,尤其是像乾隆这样的一国之君,心高气傲,整日围在身边的都是歌功颂德的句子。一句违逆圣意的话,听起来会显得愈发刺耳。和珅非常清楚地知道祸从口出的道理,因此他在侍奉皇帝的时候,就随时提醒自己要做到紧睁眼,慢说话;在说话的时候尽量做到将话说得委婉动听。
这方面最著名的事例就是和珅在处理镇压台湾林爽文起义前后的活动了。乾隆年间,林爽文在台湾兴兵起义,负责镇压的部队屡屡受挫,引起了乾隆的担心,他表示要御驾亲征。和珅要找出一个堂而皇之的理由,阻止乾隆亲征。可是问题就出在这儿,皇帝不去,人民起义谁去给镇压下去?您别着急,和珅在这个时候说话了:皇上,我跟您说,台湾战事不佳有其深刻的原因,您看您在您统治的几十年里,对老百姓多好啊,轻徭薄赋,人头税都不征收了,只征一点地税,哪见您这么好的皇上?但是台湾这里肯定不知道您的仁慈,不知道您的恩德,是什么原因呢?领导者的责任,您派去管理台湾的人他没有把您的恩德带到台湾,问题在这里。所以依奴才愚见,两手准备:一,继续用兵;二,换掉台湾的官员。换上一个新的官员,把您的仁德带给台湾人。短短的几句话,乾隆爷听了很中用,很爱听。你看和珅话不多,第一阻止了乾隆爷亲征的打算,第二夸了乾隆爷的功德,第三指出了破敌的方略。几句话,乾隆爷还很高兴,原来就这么点事。你说,乾隆听着得多舒服?他能不喜欢和珅么?
上面介绍的只是一个缩影,一个和珅侍君如父的缩影。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