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温州为何要用30余年建设“信用生态”?

2020-05-28 社会 65阅读

“人无信不立,市无信不兴。”多年来,无数的温州人将这句话深深的烙印在心中。1987年8月8日,温州5000多双劣质皮鞋在杭州武林门被集中烧毁,同时点燃了温州的诚信意识。在这此后的30余年,温州将信用与城市发展紧紧相连,全力打造“信用温州”的城市金名片。

一个城市,为何将信用建设看的如此重要?回溯历史,改革开放初期的制假售假事件,以及2011年的民间借贷风波,曾让温州信用遭受重创。在很长时间里,“温州制造”成为了假冒伪劣的代名词,这让很多温州企业遭遇了不小的打击。

“1996年公司经营陷入困境,当时行业内失信欠款现象严重,所以白糖供应商要求改变之前‘先货后款’的交易形式,一吨白糖都必须直接拿现金购买。”浙江百强乳业董事长王仲达至今难忘这段经历,他深知信用是企业生存的根基,在经营过程中始终将“诚信”二字放在心头。

自那时起,温州的“王仲达”们开始用行动重塑诚信,直至今日,温州的信用体系建设从未间断。

近年来,温州通过加强建设机制、搭建平台、实施监管、树立标杆,不断打造“守信受益,失信难行”的信用生态。其中创新推出的“信用+”模式成果凸显,如“信用+金改”“信用+农村”等创新举措,成为了温州信用体系建设进程中的一大亮点。

“现在,不用担保人我们也可以拿到贷款。”据瑞安市马屿镇朱岙底村村支书潘承浩介绍,农商银行对该村整村授信达1520万元,大大激发了村民生产活力,成为该村的扫帚产业的一大助力。

这项利民惠民的金融服务,得益于“信用+农村”的信贷扶持。为了让守信人真正获得金融扶持,瑞安开展国家级信易贷试点工作,建立贷款审批“双查询”制度,加大对农村的信贷扶持。此外,通过整村走访调查、集体公议授信的方式实施批量式授信,为守信者打开贷款绿色通道。据介绍,瑞安市目前累计完成整村授信466个村,授信金额达109.43亿元,授信信用户7.51万户。

在守信者不断受益的同时,温州市还严抓落实失信惩戒制度,建立信用监管体系,出台管理办法,建立诚信“红黑名单”,跨区域联合奖惩体系,共享“红黑名单”信息1.5万条。

温州市信用办副主任张天长表示,以前,温州的“老赖”在温州受限,实现信息共享之后,外地的“老赖”来到温州也会受限。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