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映我国民生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的事例并加以分析

2020-05-01 体育 185阅读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重大风险挑战,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实施正确而有力的宏观调控,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使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我们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巨大冲击,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良好态势,并为长远可持续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我们战胜了汶川特大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经过五年努力奋斗,我国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篇章。五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创造的精神财富影响深远。
——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央视报道】
回顾“十一五”辉煌成就 展望“十二五”美好未来
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就业状况全面改善,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在一天天殷实起来的日子里,亿万百姓满怀希望奔向更加富裕的小康,中国书写出一份温暖人心的民生答卷。
时刻把群众冷暖放在心上,国盛在于民生
“十一五”规划发布时,最吸引人目光的当数其中多项“民生指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 5%左右,让 1亿农民喝上干净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提高到 80%……这些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目标列入五年规划,见证着党中央、国务院对民生的高度重视。以人为本、改善民生,在随后的 5年中也成为党和政府一以贯之的工作理念。
中央财政对民生的投入力度前所未有,一笔笔“真金白银”让人感受到沉甸甸的“民生分量”:社会保障的支出从 2006年的 2010.02亿元提高到 2010年预算安排 3185.08亿元,连年递增;医疗卫生支出从 2006年的 138亿元增加到 2010年预算安排 1389.18亿元,高达 10倍。2010年,中央财政用于和群众生活直接相关的民生支出已超过 1.6万亿元。
越是经济困难的时候,越要高度关注民生。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国家将一揽子计划的重点锁定民生领域。2008年末确定的 4万亿元投资计划中,民生部分接近 7000亿元。经济企稳回升的 2009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超过 11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 4.3%,低于“十一五”规划提出的 5%以内的控制目标。GDP增长的每一个百分点,都紧系着最广大民众的福祉。
回眸 5年,经济的发展不仅给中国带来综合国力的提高,也给百姓带来了更加美好的生活。就业规模持续增长,从 2006年的 7.64亿人增加到 2009年的 7.7995亿人。百姓的“钱袋子”更鼓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 2006年的 11760元增长到 2009年的 17175元,年均实际增长 10.2%,比“十五”的平均增速加快了 10.6个百分点。吃穿住行,变化发生在每一个细节。私人汽车拥有量从 2006年的 2333万辆增加到2009年的 4575万辆;移动电话用户在 2006年末为 4.6106亿户,今年上半年则突破了 8亿户;旅游消费大大增加,不仅国内黄金周假日消费红红火火,还有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国门。
让百姓生活得更踏实
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这不仅是百姓的殷切期盼,也成为“十一五”期间各级政府的工作重心。
就业是民生之本。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出台了一系列就业扶持措施,具有中国特色的积极就业政策体系日渐完善。2006年到 2009年 ,城镇新增就业年均增长 1100万人以上 ,2010年上半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达 638万人 ,我国已提前实现“十一五”规划 5年城镇新增就业 4500万人的目标,越来越多的人喜捧“新饭碗”。
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基。过去 5年,我国社会保障建设突破不断、惊喜连连。
1200元——“十一五”期间,城镇企业退休职工养老金水平年年上调,目前平均达到 1200元以上,全国 4000多万退休老人受益。
55元——2009年,新农保试点启动,我国农民在 60岁后首次享受到国家普惠式的养老保障。目前,试点地区年满 60岁的老人均已领到每人每月 55元的基础养老金。农民在实现“种地不交税、上学不付费、看病不太贵”后,又实现了“养老不犯愁”。
12亿人——基本医疗保险从制度上实现了“全覆盖”,到今年 6月底,城镇职工和居民参保人数达 4.1亿,加上新农合 8.3亿人,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已覆盖超过 12亿人口,提前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目标。
安居是民生之愿。目前,我国多数地区已经通过廉租房制度,实现了对住房困难的低保家庭“应保尽保”。公共租赁房大规模起步,圆了不少“夹心层”家庭的安居梦。今年底 ,全国将新建保障性住房和各类棚户区改造住房580万套,改造农村危房120万户,力度为历年之最。
数字连着百姓生活。一张更加结实细致的安全网,提升着幸福指数,让亿万百姓生活得更踏实。
更加关注困难群众疾苦
民间疾苦,枝叶关情。党和政府把更多关注的目光投向困难群众,把更多的财力物力投向民生建设的薄弱环节。
“十一五”开局的 2006年,我国全面取消农业税,结束了持续了2600年的种田交税历史,也拉开了之后 5年为数亿农民减负增收的大幕。“多予、少取、放活”,好政策如同和煦的春风,催生了大地的活力。从2006年到 2009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 3587元增长到 5153元,年均实际增长 8.3%,比“十五”的平均增速加快 3个百分点,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也由 2005年的 45.5%下降到 2009年的 41.0%。
还是同一年,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这份 9000多字的文件,涉及农民工工资、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权益保护等方方面面,通篇贯穿着一条原则:“公平对待,一视同仁”。从“简陋工棚”到“阳光公寓”,从“流动的花朵”到“进得去,读得起,学得好”,从暂住证、务工证到选民证、医保卡、工会会员证,对农民进城务工的一些歧视性规定逐渐消除。到今年 6月底,全国农民工参加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保险人数分别为 2950万人、4475万人、1811万人、5876万人。
“十一五”期间,我国全部免除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并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两免一补”,让至少 1.5亿农村家庭受益,平均每个小学生年减负 140元、初中生减负180元,贫困寄宿生减负 500多元,还使大量辍学学生重返课堂。
“十一五”期间,我国贫困地区百姓的生活日益改善,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而全面落实艾滋病防治“四免一关怀”等措施,更体现出政府执政为民、对人民负责的精神。
“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社会救助、促进就业、减少贫困、防灾减灾、公共安全、公共文化、基础科学与前沿技术以及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国防等公共服务领域的任务,是政府的承诺,各级政府要切实履行职能 ,运用公共资源全力完成。 ”——“十一五”规划中的这段阐述分量十足、字字千钧。
十六大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的不断建立和完善,人民群众得到了更多改革和发展的实惠,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又迈进了坚实一步。
城乡居民收入连年保持快速增长。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59元,2002年7703元;扣除价格因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四年均保持在7.0%以上的速度增长,随着城乡居民收入连年快速增长,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也大幅度增加。2006年底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达16.2万亿元,比2002年底的8.7万亿元增加7.5万亿元,人均由2002年的6766元增加到2006年的12239元,年平均增加1381元。
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2006年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居民用于食品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为35.8%,比2002年的37.7%下降1.9个百分点;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3.0%,比2002年的46.2%下降3.2个百分点。说明城乡居民用于食品支出比重均在不断下降,用于改善生活质量的其他支出在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进一步得到改善。
城乡居民享受到了更多的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等的实惠。在城镇,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基本形成,而且覆盖面不断扩大。2006年底,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8766万人、15732万人、11187万人、10268万人和6459万人,分别比2002年增加4029万人、6331万人、1005万人、5862万人和2971万人。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正在积极探索,新型农村医疗改革试点也在加快推进。2006年底,全国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为5374万人。2006年农村贫困人口2148万人,比2002年的2820万人减少672万人。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的不断建立和完善,使城乡居民得到了更多改革和发展的实惠。
各类教育事业全面快速发展。2006年各类高等教育在校学生超过2500万人,比2002年增加900万人,毛入学率达到22.0%,比2002年上升7个百分点。2006年高中阶段教育在校学生4342万人,毛入学率达到59.8%。2006年初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97.0%;全国小学净入学率达到99.3%。继续教育和培训进一步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重大意义。
就业人员持续不断增加。十六大以来,党和政府坚持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实施有利于促进就业的财税和金融政策,就业人员持续不断增加。2006年就业人员达76400万人,2002年达73740万人,年平均增加665万人。在面对就业高峰仍比较大的形势下,城镇登记失业率仍保持了比较平稳的态势,2003-2006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4.1%-4.3%之间。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