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全集中,我最喜欢的便是《撒哈拉沙漠》这一本描写在沙漠发生的故事的书本。三毛与尤金都是写沙漠的高手,这一本书与尤今的《沙漠里的小白屋》有着很大的共同点。
尤今的那一本书总是以调皮与开朗的叙述方法带着读者进入沙漠的奇妙之处,而三毛却以忧郁的情绪带着我们进入撒哈拉沙漠,让我们看到很多关于落后的故事悲剧,让我们看到很多沙漠里的人们在远离知识的情况下是过着怎样的一种生活。
《撒哈拉的沙漠》是一个冷淡的沙漠,三毛用一颗善良的心将一个黑暗的社会用轻松的笔调描写出来,让我们知道这个世界上还存在着这样的一个部落。沙漠里的人们都不识字,妇女病了也不去医院,因为医院的医生是男人,沙漠里的婚礼是残忍而奢侈的,沙漠里的妇女有着纯真的开性却地位卑微。读着这一本书,我常常感到害怕,当我看到《娃娃新娘》只是一个十岁的小女孩时,我的心痛了,当我看到《爱的寻求》里一个沙漠中的男人为了一个骗他的钱的女人而甘愿堕落的时候,却也愤怒了,当我看到《沙漠中的饭店》的时候,却也为了一个中国女人的聪明机智而大笑……
三毛是一个女人,但是在这一本书中我们却看到了一个女人的天真与好奇。为了了解几年才洗一次澡的女人是怎么沐浴的,她兴奋地钻到“泉”里,却看到了与想像中不同的事实,她看到了几年才洗一次澡的女人是怎样用石块刮下身上的污垢的,也看到了小孩在母亲的怀里,和着污垢与汗水吸吮乳汁;甚至带着荷西冒险去了西属撒哈拉西岸海边,看女人是如何灌肠的。
于是,当她初看到西属撒哈拉西岸的时候却惊叹原来沙漠里还有如此一处美丽风景,世外桃园,但是心中的美好却让接下来看到的情景冲洗得干干净净。她看到了那些妇人愚昧地在沙滩里,将三大桶的海水由一条可以塞进体内的皮带直灌入去内,然后到处找地方将体内污物拉出来……看到这里的时候,三毛已经不能以美丽来形容这一处地方了,在他们被人发现而后被人追赶的时候,她感到郁闷作吐,为了那里的愚昧心痛。
看《悬壶济世》一书,我们不由得为三毛的大胆捏了一把汗。当她因为好心而将自己的一些药品赠人的时候,一夜之间成为了一个神医,以至于沙漠里的人有什么头晕身疼的都来找她取药。从不懂到错有错着,让她成为了一个沙漠名人。于是,当姑卡的脚生疮,她用中国的老药方黄豆医好了她;当邻居的母羊生小羊生不下时,是三毛用在书上看到的方法医好了它;当沙蒂的表妹就快饿死时,是三毛从她的脸上看到了饥饿,教她捡回了性命;还有帮法蒂玛生小孩,用指甲油帮别人补牙……促使她大胆行医的却是那些甘愿病死也不去看医生的妇女,不是因为没有钱,而是因为医生是男人。在这里我们看到了远离文明的封建与文明中的智慧,有着令人心酸的反差。
还有《娃娃新娘》,在这个故事里我们看到了关于风俗的残忍与冷酷,看到了一个十岁的小女孩因为六天的婚礼,胖胖的脸变得眼眶都陷下去了。在《荒山之夜》里,也看到了沙漠中的恶毒与人性的缺陷,看到了人求生的本能与在沙漠里的危险……
这些让人又哭又笑的故事组成了一本散文式的、名叫《撒哈拉沙漠》的书,我从书里看到了关于沙漠的美与丑,善与恶,文明与封建……
三毛在书里说,“飞蛾扑火的一刻里,定是很快乐与幸福的”,这一句话是形容沙仑的。一个明知被女子骗了还要执着下去的男人,有着令人感动的真挚,却也有着令人心酸的愚蠢。在《撒哈拉沙漠》一书里,总是看到三毛用轻松的语调说着一个个悲剧的故事。想起了尤今,这个新加坡女作家,当她与丈夫在沙漠里的时候,总是写着一件件快乐的故事,对沙漠,对人,对生活,都显示出出奇的热爱与兴奋,在尤今的笔下,我们永远看到沙漠可爱与美丽的一面。但是在三毛的笔下,我们却看到了很多不愿看到的丑陋。
沙漠是一个很让人向往的地方,通常从其它出版物当中,我们只看到关于沙漠的伟大与雄壮,但是当我读《撒哈拉沙漠》的时候,却看到了不想看到的一面。女人不能以面目示人,只能像个木乃伊地包裹着,面上带着长长的遮布,只露出一双眼睛出来;男人,永远代表着至高无限的权力,甚至在婚礼之上,作为迎亲的队伍里,女人也没有资格掺和进去。一个女人,在她的一生中,她的世界只有自己的丈夫与家庭,在新婚的日子里,她也只能被人封闭隔离着,而不能有半句怨言。虽然三毛尽量以轻松的笔调写来,但是也深深感到封建历史一直存在着,从来没有人试着去改变这一切。
重读此书,我感受到了另一次心灵的煎熬。我庆幸自己生活在一个文明的社会里,没有受到对女人的蔑视与不公。很多人对我说,此书让他们看到了很多有趣的故事与风俗,但是,我不禁反问,除了新奇就不能看到其它什么了吗?在沙漠中,我想三毛是沉重的,是不开心的,因为,她一直看着这里的人们是怎样的自虐与冷漠。
读《撒哈拉的故事》
三毛,不是一个美丽的女人,却是一个有魅力的女人,她用文字创造了一个绚丽的世界。当三毛的“撒哈拉”在我们面前展开时,我们会如同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在那样的一片沙漠海洋中,三毛依靠着爱情和坚强白手成家,她凭借着无数个不可思议的创造,在一片没有绿意的荒漠中开辟出了春天。
这位奇女子用她自己的语言诠释了自己在他乡的生活,这种奇特而又富于异国情调的流浪生活曾深深吸引着我。她在构思故事时,并不追求辞藻的堆砌,故事的戏剧化,而是用生活化的语言去叙述,不造作。三毛曾说:“不能解释的,属于前身回忆似的乡愁,就莫名其妙、毫无保留地交给了那一片陌生的大地。”她就这样来到了西属撒哈拉,和荷西结了婚,并定居下来。
在《撒哈拉的故事》,三毛集中描写了撒哈拉大沙漠和大西洋几个岛屿所独有的景色,特有的人与事。我惊叹于那些与我们迥然不同的生活与环境。也惊羡于三毛能亲身去体验,感受,去参与。三毛在作品中热爱生活,探索人生不怕挫折的精神,令人振奋,给人力量,使读者也渴望像她一样去流浪。
人物形象生动是三毛作品的特色。她的人物形神各异,特别使她对于市井小人物喜怒哀乐的描写,倾用自己的全部感情去塑造,描写,表现,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那份属于小人物的人情美与人性美。同时,三毛对当地的风俗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渲染,使她的作品地方色彩浓烈。三毛所描述的那一段岁月就犹如一条溪流,静静流过读者的心房。
三毛的人生只能归属于传奇,她做了许多我想做却又做不到或是不能做的事,她是在如此真性情地活着,她是在如此轰轰烈烈地爱着。让人不能不羡慕又不能不心疼。三毛在《白手成家》一文中,说到:“我的半生,漂流过很多国家。高度文明的社会,我住过,看透,也尝够了。我的感动不是没有,我的生活方式,多多少少受到它们的影响。但是我始终没有在一个固定的地方,将我的心留下来给我居住的城市。”喜欢《撒哈拉的故事》因为它流露善良,豁达,悲天悯人的性情。也许,写喜剧的人,往往深尝悲剧吧。“生命,在这样荒僻落后而贫苦的地方,一样欣欣向荣地滋长着,它,并不是挣扎着在生存,对于沙漠的居民而言,他们在此此地的生老病死都好似是如此自然的事。我看着那些上升的烟火,觉得他们安详得近乎优雅起来。”(《白手成家》)
三毛是那么热烈地追求着爱,追求着美,追求着善。可是她却毕竟是那一个带有悲剧色彩的三毛呀!她在不停地奔波,流浪,最后还是一身伤痕,回来了。毕竟她不是只为自己活,她的肩上还有其他的责任。世上又有多少人如三毛一样默默地承担了,为父母,亲人,这的确是一种奉献,可是生命是无可选择的,责任也是无法避免的,也因为如此,这个世界仍有光辉,虽然照亮别人时必须先燃烧自己。
三毛说:“人的一世,也不过是一个又一个24小时的叠积,在这样宝贵的光阴里,我必须明白自己的选择。”此时,我感慨万千,在现实中跌跌撞撞,我也只是在追寻,难道,真是对人生一无所求便不会痛苦吗,但我不想,我不想放弃对完美的追求,因为我想像三毛一样,走遍万水千山,踏出一段属于自己的精彩来。
三毛集:撒哈拉的故事 【图书简介】 - 三毛集:撒哈拉的故事
三毛精彩作品,五本一网打尽。唯一合法授权、合法销售简体版!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流浪——流浪——流浪远方——三毛一生短暂,但经历不凡。在三毛还是二毛的时候,辍学的她一度自闭、叛逆,游学西班牙、德国、美国后,渐渐成长为独立自信的青年;一九七四年,三毛与荷西在撒哈拉沙漠结婚,白手成家,她的文学创作生涯从此开启;移居加纳利群岛后,三毛的生活渐趋安定,她的创作也达到了高峰;一九七九年,荷西意外去世,三毛的心灵受到巨大创伤,人生陷入低谷;返台后,三毛再度出走,游历中南美洲,开始新的生活。《三毛集》以三毛的生命历程为主题,分为五卷:《雨季不再来》、《撒哈拉的故事》、《温柔的夜》、《梦里花落知多少》及《万水千山走遍》。本卷《撒哈拉的故事》记录了三毛在撒哈拉的生活,共十八篇。其中《沙漠中的饭店》、《结婚记》、《悬壶济世》、《娃娃新娘》、《荒山之夜》、《沙漠观浴记》、《爱的寻求》、《芳邻》、《素人渔夫》、《死果》、《天梯》、《白手成家》,出自台湾皇冠出版社一九七六年五月初版的《撒哈拉的故事》;《收魂记》、《沙巴军曹》、《搭车客》、《哭泣的骆驼》、《哑奴》,出自台湾皇冠出版社一九七七年八月初版的《哭泣的骆驼》;《寂地》,出自台湾皇冠出版社一九七九年二月初版的《温柔的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沙漠中的饭店》原名《中国饭店》,最初发表于一九七四年十月六日《联合报》,这是三毛第一次使用笔名“三毛”。附录的九封书信,出自台湾皇冠出版社二零零一年一月初版的《我的灵魂骑在纸背上》。
【作者简介】 - 三毛集:撒哈拉的故事
三毛,台湾著名作家,1943年3月26日出生于重庆,浙江省定海县人。本名为陈懋平,1946年改名陈平,笔名“三毛”,1964年进入文化大学哲学系,肄业后曾留学欧洲,婚后定居西属撒哈拉沙漠加那利岛,并以当地的生活为背景,写出一连串情感真挚的作品。1981年回到台湾,曾在文化大学任教,1984年辞去教职,专职从事写作和演讲,1991年1月4日去世,享年48岁。
【图书目录】 - 三毛集:撒哈拉的故事
沙漠中的饭店
结婚记
悬壶济世
娃娃新娘
荒山之夜
沙漠观浴记
爱的寻求
芳邻
素人渔夫
死果
天梯
白手成家
寂地
收魂记
沙巴军曹
搭车客
哑奴
哭泣的骆驼
书信(撒哈拉·台湾)
编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