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统治阶级为什么选择了儒家思想

2023-06-03 综合 25阅读
并非单方面的统治阶级选择了儒家,并且更关键的是,中国历朝历代都并非只是用儒家,而是儒家为表,法家为里。

夏朝太早,几乎无史料。
殷商是部落联盟制,尚鬼神。
西周废弃了殷商的一些政策,周公旦等建立了礼乐制度,儒家思想对其进行了继承和发展。
进入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分析一下儒墨道法四家则可以找到后世朝代到底用的谁的思想。

先说墨家。
墨家主张兼爱,即无差别的爱,对比其他三家,墨家在对人的平等性认配耐识上是做的最超前的。然而墨家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想法和方法是矛盾的。墨家希望以君主统治的方式实现人的平等,这本身就是矛盾的。墨家的组织就像个国家,首领叫巨子,然而墨子去世后很快便分崩离析了。另外,墨家太在意士人的务实需要而忽略了将来。
再说道家。
道家主张无为,认为当时社会混乱是因为人的欲望太多,做的太多。道家认为消除人的欲望,甚至消除人的成就感,培岁春釜底抽薪,就可以解决当时的问题。同时道家首先提出了愚民,不过道家的愚民包括了统治阶级,即全民皆愚,法家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欲望越少,做的越少,就越不会产生错误和混乱。虽然道家有真假无为之别,然而无为的思想,不仅统治阶级不会接受,哪怕是普通的民众也很难认可。欲望或成就感是促进人类发展的一大动力。回到上古就真的好?
再说法家。
法家与其他三家最大的不同是:其他三家的最终目的皆是为了服务天下,而法家则关注于服务统治者。以法家集大成者韩非来说,其主要的思想特点,比如奖罚制度,比如权谋之术,比如愚民政策,难道后世没有实施吗?是尤有甚之。所以,后世的统治阶级同样采用了法家的思想,而且进一步的发展。
最后说儒家。
开始说儒家继承了礼乐制度。那什么是礼乐制度?礼是等级,是秩序,君臣之礼,父子之礼等,乐是调节不同等级的方法。所以儒家讲的仁爱,最不同于墨家的是:儒家是有差别的爱。另外,儒家给当时的社会中坚力量--士人阶层提供了一个看得见的方向:学而优则仕。这给以后的文人提供了学习与生存的意义,同时奠定了几千年中国文人阶层人生价值的方向。自然也更会被士人所接受。不过,儒家希望恢复礼乐制度,以仁爱,以道德治理天下,虽然可以说从根本上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然而却很难实现。即儒家虽然治本,但只是看起来很美;法家虽然只能治标,但至少在当时可以实现。
所以,在春秋战国时期,很少有国家采纳儒家的思想,倒是法家大行其道。比如商鞅,比如魏无忌,比如李斯。
秦就不用说了,焚书坑儒,用的是法家。
汉初用了一段时间的道家,到雀派汉武帝提出“独尊儒术”之后,儒家算是翻身农奴把歌唱了,然而实际呢?统治阶级用的还是法家那一套。那为什么要尊儒术呢?
维稳。
通过儒家的思想稳定文人阶层(他们是社会发展的前锋,同时也是思想层面不稳定的源头),通过儒家的仁爱礼乐制度维系社会的阶级和稳定性。然而,统治阶级内部还是用的法家那一套。
所以说,自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逐渐形成了以儒家为表、以法家为里的方式。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