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丞相,政府最高行政长官,有一个秘书处十三曹,下辖九卿。
2、太尉,最高军政长官,负责管理全国军事事务,但他平时没有军权,战时也要听从皇帝的命令,而且要有皇帝的符节才能调动军队,军权实际上也是掌握在皇帝手里。
3、御史大夫,主要管理记事,其地位相当于副丞相,主要职责是管理图籍、奏章,监察文武百官。
御史大夫下设御史中丞,驻在皇宫;侍御史,弹劾中央和皇宫一切事;监御史,中央派到地方各郡负责监督郡守的御史。
秦朝中央官制的最大特征是皇权的至高无上。强大的君权以及对旧公族的特权的不断削弱,也是秦国最后取代在文化上优越的其他各国而统一中国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后来的汉朝官制也延续了秦朝官制这一特点。
秦王嬴政称始皇帝后,建立了由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九卿等组成的中央政府,辅佐皇帝管理全国军政事务。
扩展资料
秦朝建立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专制主义与民主政体相对立,是一种决策方式,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
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控于中央。简单地说,该制度就是: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所有权力集中到皇帝手中(其核心是集一切权力于皇帝)。
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原因:
⑴经济根源:小农经济的分散性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国家政权来维护社会安定,保障生产。新兴的地主阶级需要建立中央集权来巩固其统治地位。
⑵社会根源: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秦始皇吸取前朝诸侯割据的教训,以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秦统一后,六国残余势力还很大,只有加强中央权力,才能维护统治。
⑶思想根源:法家思想奠定理论基础。秦自商鞅变法后,一直以法家思想为统治思想。韩非子创造了一套完整的中央集权理论,为秦始皇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此后,融合诸家思想精髓的儒家思想也为君主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支持。
⑷中国独特的地理和气候条件。
⑸政治基础: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分封制逐渐瓦解。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全国。
参考资料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