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娱乐化对大众文化的重构作用主要是通过直接影响大众文化的执行者———大众,而间接达到的。大众文化作为一种娱乐性、消费性文化,本身具有大众媒介性等特性。为了获得进一步发展,必然要汲取对自身有利的娱乐性、消费性等元素。身处传媒娱乐化所带来的娱乐元素的包围,作为大众文化的执行者大众,为使大众文化获得更进一步发展,势必汲取“传媒娱乐化”过程中的“精华”之处。
1.传媒娱乐化对大众文化的“注射”
20世纪初至30年代末,是传播效果研究的初级阶段,也是大众报刊、电影、广播等传媒迅速普及和发展的阶段,是人们对它们的社会作用和影响力既寄予高度期待又感到深深担忧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核心观点是“子弹论”。施拉姆曾经对它做过如下概述:“传播被视为”魔弹,它可以毫无阻拦地传递观念、情感、知识和欲望。……传播似乎可以把某些东西注入人的头脑,就像电流使电灯发出亮光一样直截了当。(7)虽然“子弹论”有着本身的不合理性:是一种唯意志论观点。绕开此种观点不谈,传媒对受众的巨大影响力还是不可小视的。现代社会中,传媒在社会中的影响越来越大,扮演着日益重要的“信息代理者”角色。虽然随着新闻媒体越来越多地为公众写作提供空间(比如报纸的言论版),特别是海量的网络评论的出现,言论资源原有的稀缺性、传媒的垄断地位的确在一定程度上被打破了。但是,由于人们“注意力资源”的根本性稀缺,即使一个通过长期的个人写作而成名的作者,他的发表机会与影响力,仍然是稀缺性的资源。大众传媒仍然左右着信息资源。大众文化的执行者大众,生活在信息社会的包围中,必然潜移默化地会受到传媒娱乐化的影响。在大众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中,不断地被注入传媒娱乐化因素。就像易中天教授那样,竭力从严肃的政治历史事件中挖掘其娱乐价值。在表现形式上,强调故事性、情节性,适度加入了人情味因素,加强了贴近性,追求趣味性和吸引力,强化事件的戏剧悬念或煽情、刺激的方面,走故事化、文学化道路。
2.大众文化对传媒娱乐化的“使用与满足”
“使用与满足”理论把受众成员看作是有着特定“需要”的个人,把他们的传媒接触活动看作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传媒,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人们接触传媒都是基于一些基本需求进行的,包括信息需求、娱乐需求、社会关系需求以及精神和心理需求等。现实中的各种传媒或内容形式都具有满足这些基本需求的效用,只不过满足的侧重点和程度各有差异罢了。(8)
大众作为大众文化的执行者,根据自己对大众文化娱乐性、消费性等的框定,结合大众传播媒介所传播的娱乐信息,“使用”其中认为有用的信息,以“满足”大众文化自身需求。此时,大众传播媒介所担当的角色则是:生产电影、电视、网络文化、流行音乐、通俗文学、图像文化、广告文化、时尚文化和青春亚文化等大众文化所需要的众多形态作为商品,供大众们去选取、“使用”并得到满足。易中天教授以一种雅俗共赏的方式解读中国历史,他满足了大众对自己民族古老历史的认知和鉴赏的需要。
3.通过“两极信息传播”模式对大众文化的间接影响
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尤其是对身处大都市的人们而言,每时每刻都去关注信息显然是不可能的事情。大众传播媒介生产的信息很难直接“流”向一般受众。每个人的时间、精力都是有限的,关注的新闻类别、时间都是很有限的。于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不知不觉中就产生了这样一类人:他们“德高望重”,无论对报纸、杂志还是广播、电视的接触频率和接触量都远远高于和大于一般人,成为某类群体的意见领袖。他们借助传播媒介对某类信息的大量关注,获得“一手”信息材料,然后综合自己的观点进行加工,对自己所领导的小群体施加个人“影响”。所以易中天热并不只是热了易中天一个人,也热了很多易中天的粉丝、博客,在百度专门设立了易中天帖吧,截至2006年10月共发表帖子数将近22万,这里面诞生了很多所谓的“意见领袖”,像易中天会主持2006年央视的中秋节晚会一类的消息通过意见领袖在网上流传开来,引来了很多人对这一晚会的关注。
传媒所传递的传媒娱乐化趋势,同样借助“意见领袖”这一中间环节,对大众文化产生间接影响。传媒所承载的传媒娱乐化,直接影响大众文化生产者所拥戴的“意见领袖”,让“意见领袖”帮助媒介传播传媒娱乐化思维,进而达到间接影响大众文化的目的。
4.传媒娱乐化对大众文化的“培养”
“培养”理论认为,现代社会,大众传播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发挥着巨大的影响,由于大众传媒的某些倾向性本能,使人们在脑海中描绘的“主观现实”与实际存在的客观现实之间正在出现很大的偏离。同时,这种影响不是短期,而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过程,它在不知不觉中制约人们的现实观,也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大众的文化观、娱乐观,进而影响着大众文化。(9)
通过长期地、经常地浏览传媒上提供的特定观点,人们主观上可能认为传媒提供的观点是一种普通观点,大众的观点都如此。然而现实或许是传媒提供的只是作为“把关人”的记者或编辑选取的某些个别新闻观点。但正是由于传媒的倾向性的存在,使传媒在人们心中描绘的“主观现实”与实际存在的客观现实之间出现偏差。于是,我们被囿于传媒设置的“象征性现实”中。同时,在传媒的长期培养下,伴随趋同心理,人们的观点会越来越趋同于传媒提供的观点。在传媒娱乐化的培养下,大众文化会越来越趋同于传媒娱乐化形式。易中天如果是在20年前这样来解读三国,不但不会受到大众追捧,而且还会招来骂声一片。而现在之所以得到追捧,其中很大程度上,是因为20多年来大众传媒中的戏说历史已经为这一时刻的到来培养了受众。因为大众传播媒介通过自身占有的传播优势、资源优势,将传媒娱乐化的形态传递给受众,“培养”了大众的文化观,并在间接不知不觉地影响受众的同时,无形中重构着“大众传媒式的大众文化”,所以易中天只不过是一个个案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