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文言文句型如何判断,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等

2021-11-04 教育 326阅读
宾语,又称受词,是指一个动作(动词)的接受者。一般放于动词之后,而放在动词之前的谓之宾语前置,这是古文中常有的。
例如
括号中为正常语序
忌不自信(忌不自信):自做宾语,译为忌不相信自己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然而不王者,未有之也。):之做宾语,指代不王者。译为但是不称王的人,还没有啊。
古之人不余欺也!(古之人不欺余也!):余做宾语。译为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不知吾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吾前置,译为你对我不了解也就罢了,只要是我的心确实美好。”
东望愁泣,若不自胜。(东望愁泣,若不胜自。)自前置译为。(这时她)望着东方,又掉下泪来,难过极了。
大王爱女牧羊于野,所(代词,“之人”)不忍视。(大王爱女于野牧羊,所(不忍视。)牧羊前置译为大王的爱女在野外牧羊,叫人看了十分难受。
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以是后世无传焉,臣未闻之也。)是译为这前置之做宾语前置,代指前文提到的事译为因此后代没有流传,我没有听说过这样的事。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保民而王,莫能御之也。)之指代保民而王的做法,做宾语译为通过安抚百姓实行王道,没有谁能阻挡得了。
而良人未之知也。(而良人未知之也。)之代指前文所说的情况,做宾语译为但是他们的丈夫不知道这情况。
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条件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无”、“毋”、“莫”“弗”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举例
例如:  《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苏轼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离骚》屈原  东望愁泣,若不自胜。《柳毅传》李朝威  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所(代词,“之人”)不忍视。《柳毅传》李朝威  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而良人未之知也。《齐人有一妻一妾》〈孟子〉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彼且奚适也?《逍遥游》〈庄子〉  彼且恶(何)乎待哉?《逍遥游》〈庄子〉  沛公安在?《鸿门宴》〈史记〉  夫晋,何厌之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吾实为之,其又何尤(怨)?《祭十二郎文》韩愈  洞庭君安在哉?《柳毅传》李朝威  无情郎安在?《柳毅传》李朝威
3、介词宾语提前
简介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例如:
举例
  《岳阳楼记》:“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何以能田(畋)猎也?《庄暴见孟子》〈孟子〉  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史记〉  余是以记之。《石钟山记》苏轼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卫风·氓》〈诗经〉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陈情表》李密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奚以知其然也?《逍遥游》〈庄子〉
4、特殊结构
  用"之"、"是"将宾语提前。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哪一个古代)  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  何陋之有?《陋室铭》刘禹锡  惟命是听(成语)  惟利是图(成语)  惟马首是瞻《冯婉贞》  惟兄嫂是依《祭十二郎文》韩愈  惟你是问。
编辑本段5、普通宾语前置
语感
  在一般性的宾语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语感。
总结
  宾语前置总结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  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亚父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亚父面向南坐。”
各种宾语前置例子
  1)、疑问句宾语前置——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放在谓语之前。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卿欲何言?(《赤壁之战》)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客何好?(《冯谖客孟尝君》)  沛公安在?(《鸿门宴》)  尔何知?(《崤之战》)  秦则无礼,何施之为?(《淆之战》)  若街亭失守,吾等安归?(《失街亭》)  今方来,我欲辱之,何以也?(《晏子使楚》)  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  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左传·成公三年》)  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论语·子路》)  2)、否定句宾语前置——在否定句中,如代词作宾语,则宾语前置。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及里城,亦然,城中皆不之觉。(《李朔雪夜入蔡州》)  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张衡传》)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  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论积贮疏》)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  居则曰:“不吾知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涉江》)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隆中对》)  3)、叙述句宾语前置——叙述句宾语前置,一般用“之、是”等助词作标记。  宋何罪之有?(《公输》)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齐桓晋文之事》)  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今子是之不察,而以察吾柑?(《卖柑者言》)  唯命是听。  唯命是从。  皇天无亲,惟德是依。  不私于物,唯善是与。(《十渐十不克疏》)  将虢是灭,何爱于虞?(《左传·僖公五年》)  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曹操《求贤令》)  鸡鸣而架,塞井夷灶,唯予马首是瞻?(《左传·襄公十四年》)  4)、介词宾语前置——把介词宾语移到介词之前,起强调作用。(注:一般出现在疑问句中)  何以言之?(《赤壁之战》)  然则何以慎?(《察传》)  王曰:“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君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即谋单于,何以复加?(《苏武传》)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庄暴见孟子》)  足下何以待之?(《谭嗣同》)  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孟子·滕文公上》)  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战国策·赵策》)  其有不合者,仰面思之,夜以继日。(《孟子·离娄下》)  5)、方位词宾语前置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鸿门宴》)  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坐。(《鸿门宴》)  瞬南面而立,尧帅领诸侯北面而朝之。
被人忽略的三种宾语前置句
  人们学习文言文,往往比较重视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要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如《鸿门宴》:“沛公安在?”又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王问:‘何以知之?’”),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要放在动词的前面(如《石钟山记》:“古人之不余欺也。”),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如《公输》:“宋何罪之有?”又如成语“惟命是听”)等三种宾语前置的句式,而忽略了下面这三种宾语前置句。
介词前面
  一、有时为了突出介词所介绍的对象,便把介词的宾语提到介词的前面(不同于前面所说的疑问句中介词的疑问代词宾语前置)。这种情况,以介词“以”和“于”为常见。例如:  ①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小石潭记》)  ②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五蠹》)  ③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孟子·离娄下》)  ④室于怒,市于色。(《左传·昭公十九年》)  例①的“以”是“用”的意思,它的宾语是“全石”,为了突出“全石”,便把宾语提到“以”之前。  例②的“以”表示原因,它的宾主是近指代词“是”,为了突出“是”,也把宾语提到“以”之前。  例③的“夜以继日”就是“以夜继日”,“夜”是“以”的宾语,为了突出“夜”,也把宾语提到“以”之前。  例④的“室于”就是“于室”,“市于”就是“于市”,“室”和“市”都是宾语,为了突出“室”和“市”,便把宾语提到“于”之前。
指代性副词
  二、指代性副词“相”作宾语,宾语前置。例如:  ①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②稍出近之,……然莫相知。(《黔之驴》)  ③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孔雀东南飞》)  ④从许子之道,相率而为伪者也,恶能治国家?(《孟子·滕文公上》)  例①的“相”代“愚公”。  例②的“相”代“它”(驴)。  例③的“相”代“你”(焦仲卿),例④的“相”代“大家”。这些“相”都作宾语。为了强调“相”,便把宾语提到了动词的前面。
指代性副词前置
  三、指代性副词“见”作宾语,宾语前置。例如:  ①冀君实或见恕也。(《答司马谏议书》)  ②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孔雀东南飞》)  ③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  ④初,苏秦之燕,贷人百钱为资。及得富贵,以百金偿之。遍报诸所尝见德者。(《史记·苏秦列传》)  例①的“见”代“我”(王安石)。  例②的“见”代“我”(刘兰芝)。  例③的“见”代“我”(李密)。  例④的“见”代“自己”(苏秦)。这些“见”都作宾语。为了强调“见”,便把宾语提到了动词的前面。这种宾语前置句,现代汉语里仍可见到。如“见谅”(请谅解我)、“见教”(请指教我)、“见示”(请指示我)、“见告”(请告诉我)等。  上面所说的三种宾语前置句,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语法现象,可是一般的古汉语语法书都未把它们视为宾语的前置句,这是很不公正的。这三种宾语前置句与一般的古汉语语法书上所说的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和借助于“之”或“是”的宾语前置同等重要,忽略不得。

编辑本段文言文中的定语后置
概念
  现代汉语里,定语一般都放在中心词的前面,起修饰限制的作用。但在古代汉语里,为了突出和强调定语,有时也会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这种情况叫做“定语后置”。
分类与举例说明
  一、“中心词+之+定语+者”  这可以看作古汉语定语后置句式的标准格式。  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掉一石小米。)  ②僧之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为学》)(富和尚不能到达,穷和尚却到了那里)  ③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发出铿锵的声音的石头,到处的石头都是这样的)  二、“中心词+定语+者”  ①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这是挑选狭长形的桃核来雕刻的)  ②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活板》)(有些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当即就把它刻出来)  ③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促织》)(村子里有个好事的年轻人,养着一只蟋蟀)  ④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况且将军您的可以用来抗拒曹操的有利形势,就是长江)  ⑤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想找一个可以出使秦国向秦国回复的人,也没有找到)  ⑥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荆轲刺秦王》)(太子丹和知道这件事的门客,都穿了白衣,戴上白帽,给荆轲送行。  从中学语文教材来看,这类定语后置句最多,且基本上是由动词结构(包括动词和以动词为中心的短语)担任定语。反过来说,由动词结构担任的定语经常后置。这里还有一条规律:当一个中心词不止一个定语,则名词担任的领属性定语不后置,动词结构担任的修饰性定语后置。如例③④就是这样。在例④中,“将军”是领属性定语,不后置,“可以拒操”是动词结构组成的修饰性定语,则置于中心词之后。这样一来,古汉语处置多项定语的方式比现代汉语还要灵活。  三、“中心词+之+定语”  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处在高高的朝廷,就忧虑老百姓的疾苦;退隐在偏远的江湖[即民间],就担忧他的国君。)  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健强的筋骨)  ③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高尚的人谁又能让自己清洁的身子,蒙受污浊的外物[污染]呢!)  可以看出,这类例子中的定语一般是由形容词担任,反过来说,由形容词担任的修饰性定语如果后置,通常组成“中心词+之+定语”的格式。  四、“中心词+定语”  这种格式和判断句中的主语直接加表语一样,没有任何语言标志,辨识起来较困难。但这种情况出现很少,曾经选进过中学教材的《西门豹治邺》中有一句:“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单衣,立大巫后。”(跟随着十来个女徒弟/跟随的女徒弟有十来个……)这里,“女”是“弟子”的定语,被后置了。如果辨识不清,学生可能理解成“堂弟的子女十来个人……”或“跟着弟弟、儿子、女儿大约十来个人”。  五、“中心词+而+定语+者”的结构。  ①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五人墓碑记》)(能够不改变自己志向的官员,普天之下,有几个人呢?”)  用法  译成现代汉语时,一般都应提到中心词前边来。另外,定语后置时,往往在中心词和定语之间加“之”子,有时也在定语后面加“者”字。  应注意的是,文言文中定语后置只限于表示修饰关系的句子,表领属关系的定语则不后置。  “定语后置”的三种形式,但在一个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切不可简单地“对号入座”,而应从句子词语间的结构关系上进行深入思考,特别是要认真分析“者”的词性和作用,否则极易出现错误。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