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看起来,较为浅显的文章,然而却蕴涵了很深的哲学道理。渔夫和旅游者分别代表了两个有着不同价值取向的人。渔夫用精神的满足程度来标定自己的幸福程度,所以,他对物质的多寡和和外界的评价并不关心,他甚至对每天多下几次海、多捕一些鱼,会使自己的生活状况发生什么变化都一无所知或毫不关心,他根本不去想打渔之外的事,通过这样的方式,他更加心安理得、无牵无挂地享受自己的幸福生活。旅游者则相反,他是用物质追求的多寡来标定自己精神幸福的程度,有渔轮比有摩托更幸福,有两条渔轮比有一条渔轮更满足……然而,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取向,却最后落在了一个相同的结果上:旅游者拼命追求目标是,“只要好好干一阵,有朝一日就可以不用再干活了”;而这种生活,渔夫已“悠然自得地坐在港口的太阳下打盹”了。
是站在渔夫的一方,还是站在旅游者的一方?换言之,人应该最大可能地获取财富、追求物质享受,还是乐天安命,保持精神的自由境界?二者是否矛盾?这就留下了很大的思考空间。其深深揉进的哲学理念,以丰富的内涵满足多元的思想需求,这正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德国作家、教育家亨利希 · 伯尔(Heinrich Theodor Böll)带给人们的哲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