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2]小学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基础,其根本任务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和劳动素质等方面的主动发展。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日子里,我们的教育注重认知,忽略情感,致使很多学校成为单一的传授知识的场所,这就导致了教育的狭隘性、封闭性,影响了人才素质的全面提高,尤其是情感意志及创造性的培养和发展。片面的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体育;重课内教学,轻课外教育;重尖子生,轻后进生学校生活内容、方式单一,许多学生对学习深感枯燥、乏味,心理恐慌,信心不足,视课堂为牢狱,视学习为苦差事。而一些教师忽视学生心理特点,在教育学生时采用不当的方法,体罚、心罚学生,损伤学生的自尊心,使不少学生产生孤独、自卑的心理。有些后进生,被教师所嫌弃,失去上进心而自暴自弃。目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堪忧。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21世纪人才活动的舞台会更加广阔,更加活跃。在那里,师生亲密无间,相互熏陶,教学相长,师生均处于一种丰富、和谐、宽松、博大的氛围之中;在那里,充分展开着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互相接纳与宽容,自由交流成为常态;在那里,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自由的尊严,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未来的社会,激励我们千百万中国的教育工作者,去构建教育的新模式,为促进学生个人的身心发展,在实践中去进行创造性的工作。[3]一、建立和谐的学习环境多少年来,学校的教育活动是被动式进行的,给学生一种“距离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无形“墙垛”,是师生常处于一种“我教你学”的状态,教师的权威和尊严拉大了师生间的距离。学生不敢爱老师,对老师所教的科学知识又怎能感兴趣呢?其次是学生之间的“隔膜”。同班同学在学习上、行为上,互相之间漠不关心,这种隔膜成为形成热烈学习气氛的障碍。还有就是学习者与教育内容之间的“鸿沟”。概念、定义、祖国山水名胜、异国风俗人情,在教师纯理论的分析下,学生觉得陌生而格格不入。对教学内容产生了“距离感”学生怎么能从中获得真实的感受呢?这样就会影响学生主动投入教育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教育者要通过创造一种融恰、和谐的环境氛围,缩短学生与老师、与同学、与教育内容之间的距离,促使学生主动投入,主动参与,获得身心主动发展。(一)以爱换爱,师生融洽沟通师生情感。学生是最富感情的,老师在他们心中是最有权威而又最值得爱的人,这种情感孕育在学生心中,他们总想表露这种爱,也总希望老师能爱自己。而老师是不是爱自己呢?学生幼小的心灵十分敏感的触摸老师内心的琴弦。高尔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她,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好孩子。”[4]因此,教师要珍爱学生的情感,奉献自己的爱心,使师生之间的关系首先成为一种情感交流的十分亲和的人际关系,这样,孩子们会从老师那里感到一种期待,一种动力,从而转换成学习的内部诱因。[5]师生之间互相尊重,互相学习的良好循环,就会逐渐形成一种“诲人不倦”的教风和“学而不厌”的学风,实现师生互相沟通,互相影响,互相补充,成为学生热爱学习,主动学习的情绪背景。师生共同参与活动。老师、学生共同组织,一起参加活动,使师生之间有了更多交往,提供了更多的相助的机会。在“救灾”捐助活动中,老师和同学一起把钱塞进“爱心箱”;在节日联欢中,老师和学生一起唱歌游戏;在春游中,师生一起生火做饭,寻找春天的足迹。一次次心灵和行动的交流,会使师生之间无形的障碍在不知不觉中消失。在活动中建立起来的融洽的师生关系,必然影响到教学活动中去。教师爱心的感召,学生感受后再作用于老师,形成一种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使教学活动在一种“以爱换爱”的人际环境作用下,构成适宜促进学生身心主动发展的心理世界。(二)理解相容,生生友爱同学之间的关系构成了学生主动发展的环境因素,要建立团结友爱、互帮互学的同学关系,使学生在融洽的人际情境中乐学、善学、积极主动的学。促进学生认知、情感等方面的个性发展。教师要引导学生会赞美,让学生努力发现其他同学身上的优点,让他们看到彼此最优秀的一面,并给予赞美。在同伴的赞美声中,大家会发现着自我,肯定着自我,在和谐友爱的氛围中获得自信。在赞美他人的同时,许多学生也悄悄改变着自己自身的缺点。教师还要利用小组合作的优势,建立互帮互学的生生关系。合作小组的组建要考虑到组内各成员的性别比例、兴趣指向、成绩水准、交往能力、守纪情况、性格特点等方面的差异,使每个互助小组形成组内异质互补,组间同质可比的结构,让学生在协同努力,共同成功体验的同时,摆脱表面上是在群体背景下共同学习,实际上却是个人单干的孤立无援的窘境,加强学习者之间的交流。二、创造优化的教学环境课堂教学是学生进行主动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从学生在校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来看,课堂教学所占的比例都是最大的。因此,要通过优化教学情境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培养学生的浓厚兴趣,以形成主动发展的东西。优化教学情境指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情境中动情。如果教师善于创设情境,去吸引学生,调动学生健康的情感体验,就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迅速而准确的理解教学内容,达到在情境中主动发展的目的,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进行的快乐事情。[6](一)渲染轻松的快乐情境课堂是学生从事学习的主要场所,如果能在教学中营造快乐的学习氛围,使课堂真正成为孩子们的学习乐园,那他们就能尽情享受到学习的快乐。只有当一个人视学习为快乐时,他们的主动性才能被激活。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能使学生产生兴趣,那么他们会积极的、深入的、兴趣盎然的钻研领会,从而进入主动探究的最佳学习境界。在教学中,可运用录像、投影、计算机软件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创造各种视听环境,也可使用图片、实验等直观教具,激发学生的热情,提高课堂实效。学习课文时,利用音乐进行配乐朗诵,讲古诗时,结合意境,让学生现场作画,都会让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享受。在享受中获得真知,获得成功的乐趣。也会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情感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积极要求学习的愿望也会更加强烈。在一定条件下,也可利用孩子争强好胜的心理,运用竞技手段,营造快乐情境。如学习古诗词,进行记忆竞赛,看谁在最短的时间背下来。竞技使学生在快乐中忘记了困难,培养了兴趣。在教学中,调动各种因素,让学生愉快的学习知识,保持极高的学习热情,不但能让学生主动的去掌握知识,而且能够不断体验到揭示知识奥秘的乐趣。(二)营造积极的问题环境学生的学习过程应该是一个由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上要营造一个积极的问题环境,让学生主动的去生疑、质疑、议疑、析疑直至解疑。[7]恰当的问题情境能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把教学活动安排在合乎实际的教学情境中,可以使学生积极投入到问题情境中,自觉参与教学实践活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多“蹲下来看孩子”试着以儿童的眼光看问题,以一颗童心接近童心,找准教学的起点,在全面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师的智慧。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兴趣出发,设计具有趣味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轻松愉快的学习。营造问题情境可从学生喜闻乐见的事情、实物、实例入手,采用猜谜、讲故事、做游戏等多种形式,使学生产生疑问,激发探索欲望,唤起学生思维的能动性,从而乐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可在半张纸上涂上颜料,再用对折印的方法,出现一幅美丽的蝴蝶图案。鲜艳的色彩,精美的图案对儿童很有吸引力,孩子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激发了“爱学”的情趣,并产生一种质疑探索的心理状态,促使他们自觉、主动、积极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另外,教师在课堂上要尊重学生,用微笑、点头、注视等方式,鼓励学生,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以真挚的情感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成为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发挥主体作用的沃土。(三)创设有趣的操作情境课堂是个小天地,天地是个大课堂,“教材是学生世界”的观念禁锢了学生的思想,束缚了他们的手脚。[8]因此,要努力给学生创设一个“世界是学生教材”的操作情境,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动脑、动手、动口的同时,应和实际生活联系。教学活动要与学生生活沟通,与应用相联,必要时进行实地现场操作,这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能力很有意义。再也不能用“分数”把学生拴在教室里,捆在作业本上,阻隔在高墙内。要让学生从小步入生活,面向社会。如小学高年级学习统计后,就让学生担当小小统计员,到实地调查,搜集数据,然后自行设计,自行制作统计图表,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制作统计图表的方法,还有效培养了用数字反映社会生活的应用能力。由于教学内容的局限性,有时不能在现实生活中一一找到操作的情境,这时,可采用模拟型操作,即创设一种与现实生活相似的情境,进行实物代替,角色转换,或进行效仿。这种形式使学生既感到亲切又乐于接受,又因为通过自己动手动脚,学生极易产生顿悟。如学习《小蝌蚪找妈妈》,利用文中的图画,让学生做小讲解员,来说明介绍“小蝌蚪—青蛙”的成长过程。这种转换场景,扮演角色相结合的操作,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印象深刻,极大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良好的教学情境能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激活学生的思维状态,使他们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探究知识的活动中。学生在情境中观察、想象、思维,这是一种自主、自动的学习。教师创设的富于感情色彩的教学情境,容易使学生受到情感的震动,切身的体验,他们不仅学到知识,而且受到了熏陶,提高了学习兴趣,达到了“润物细无声”之效,使学习变成一种主动、愉快的活动。三、拓展教育的空间活动是培养学生自主意识、自主能力,从而获得主动发展的重要渠道,这是其他任何教育手段不可能替代的。[9]从课堂到课外,到学校,应该留给学生更多的活动余地,优化活动空间,以吸引儿童主动投入,主动参与。创设活动情境,渲染美好、智慧、宜人的氛围,让孩子喜欢校园,热爱学习,以丰富多彩的形式组织经常性文体活动、科技活动、兴趣小组活动,构建大型主题活动,努力使活动在学校占有一定地位,为学生打开更多的认识世界的窗口,拓宽他们施展各自才能的天地。(一)开展小型的课外活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学生总是在自身的活动中获得发展的,可以说没有学生的活动就没有学生的发展。而活动内容单调,就不能吸引学生参与,更不能形成理想的氛围。为保证多样性活动的顺利开展,学校应以年级为活动实体,保证文体活动,普及兴趣小组活动,促使学生身心愉快,特长、爱好得到培养和发展。为使活动综合化,可以分别将“故事大王”“作品朗诵”“益智问答”等多种活动项目列入每周两节的“科技文体”课内。为使活动具有广泛性,可结合节日、时令开展教育活动。如六月设“艺术节”在自己的节日中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享受生活的愉快;十一月设“丰收节”从丰收果实的展示‘培养学生对劳动、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十二月设“迎春节”,把丰富多彩的活动推向高潮。此外,各年级还可以共同开展活动,如“劳动技能赛”“我又大了一岁”等。“猜灯谜赛”就让孩子们兴奋不已,他们各自扎灯,集中展览,分班欣赏,盏盏灯光与星光共明,对学生来讲,那是一种多么美妙的情境啊!至于“演讲赛”“普通话比赛”“四人踢毽赛”,各类小规模竞赛活动更是形成连续不断的教育源。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有效拓展了教育空间,生动的形式,师生的共同参与,无不作用于学生的心理世界,从而使他们感受到校园中的欢乐与友爱,感受到群体向上的力量。(二)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强化学生自主教育来自学校各方面的活动从不同角度作用于学生的心理世界,要实行大的单元教育,充分利用教学活动中的“相似块”,将其集合在一起,确定主题,从各个不同的侧面集中进行。利用大单元活动部分组成的一致性,加大教育的力度,使教育教学活动从深度、密度上拓展教育空间,强化教育效果。要从儿童特点出发,以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创设活动情境。可围绕传统的道德教育,时代精神的自主教育,确定“三热爱”的主题;也可针对独生子女由于养尊处优而形成的“唯我”缺陷,培养学生责任意识,集体意识,开展“小主人”主题教育。如:为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努力学习的观念,让学生把语文课本、思想品德及其他学科中有关“时间、惜时”的内容搜集起来,组成“一寸光阴一寸金”为主题的大单元活动。在班内举行“时光如梭”队会,这样读的、看的、唱的、做的都以时间价值为主线,相互作用,相互补充,学生领悟到的时间不再是在课本上,而就在生活中具体存在着。每分每秒就从我的身边匆匆溜过,从不停留。再加上“比比再赛赛”各类小竞赛,整个环境就构成了争分夺秒,紧张愉快的教育情境,从课堂到课外,从学习到生活,让学生感到时代跳动的脉搏,具体而深刻地理解到时间就是生命,要珍惜时间。大型主题活动虽然较少,但有持久的稳定性,在大主题的主导下,班队活动以相应“小主题”做铺垫,形成一种健康向上的氛围,促进了学生主动的发展。(三)开展趣味野外活动,拓宽学生知识视野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大自然无以伦比的美感会引起学生的喜悦、惊叹与思考,他们所掌握的认知在其间复活并留下鲜明的印象。因此,我们要极力扩大学生视野,开展野外活动,拓宽教育空间。在农村学校,列入首选的应是学校周围的典型场景,由近及远,由单一的大自然场景到以大自然为背景的农民劳动场景。学校周围蜿蜒的小河,美丽的田野。丰收的果实……一个点就是一卷画,是一个用“美”编织成的生活空间。河边采野花、捉小鱼;林间捡树叶、听鸟叫,对自然、对劳动、对劳动人民的情感,就在这对具体生动的一幕幕场景的认识过程中培养起来了。每年一次的远足野炊活动成为学生野外活动的高潮。那时正值春暖花开季节,和煦的春风轻轻拂面,农民们在田里忙着插秧,孩子们欢呼着、雀跃着,愉快的歌声撒满小路。路边的野草,对孩子来说那样富有魅力,一个又一个的学生从这踏过,脚下是青青的小草,头上是白白的槐花,学生在大自然中尽情释放自我。绿色的军营更是孩子们向往的地方,白天解放军叔叔全副武装指挥操练,晚上点燃篝火,听战士们讲战斗的故事,难忘的军训生活使一篇篇军营日记诞生在学生的日记本上。去赏日落、去踏青,去采摘,置身于大自然中的孩子,得到了更形象、更完美的心灵的感悟。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丰富了儿童对课堂的认知。总之,学生蕴藏着无限的潜能,具有极大的可塑性。优化的教育环境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广阔而又贴近生活的最适宜成长的环境。在晶莹明澈、静谧安详的教育氛围中,开启幽闭的思绪,放飞囚禁的情愫,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独特存在的价值,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促使他们带着与时俱进的主体意识,投入到教育教学过程中,使自身的潜能得到主动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