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的融合

2020-10-29 教育 80阅读
新课标指出,要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强有力的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教学活动中。如何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发展学科的教育教学,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那么,该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的整合呢? 一、借助媒体,创设鲜活的教学情境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有效的教育资源,使数学教学“生活化”,发掘知识本身蕴含的情感,利用网络直观展示数学知识,艺术性地赋予知识情感。有了艺术的情感,知识就有了生命,知识贴近了生活,能运用于生活,就有了灵魂,学生就会感受到数学知识的魅力。有了先进的现代化教学工具,可以让数学知识也鲜活地像一场戏一样,在学生面前演绎,寓教于乐,使学生快乐学习。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动机。创设适合小学生学习的情境,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中心位置,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他们才会热爱数学。在新课导入、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过渡、巩固练习、发展外延处都可以巧妙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电教手段,将声、形、情、境熔于一炉,来创设、渲染课堂气氛,为学生的学习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如教学“圆的认识”一课,用多媒体演示在一片草地上一只米老鼠开着一辆方形车轮的车子,在音乐声中,米老鼠颠得一上一下,学生哈哈大笑,然后再把车轮换成三角形,同样车子一往前开,也是颠簸不停。老师问学生为什么感到颠?学生回答因为轮子有棱有角,老师接着问:“难道没有棱没有角,就会感到舒服吗?”紧接着把车轮换成椭圆形,车子在音乐声中前进, 仍见米老鼠在随着车轮的转动上下颠簸,这时有的学生会说车轮应该是圆的。老师利用多媒体出示自行车、汽车等车轮的形状,都是圆形,老师接着说“为什么圆的轮子就行,而其它的图形都不行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研究的问题。”这样导入新课,不但增加了趣味性,而且把学生的积极性充分的调动起来,使学生寻求知识的兴趣空前高涨,这时,再进行新课,就会收到非常好的效果。 二、借助媒体,感知生动的学习过程 教学过程是教师诱导,学生探索、启悟、归纳的学习过程。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表达自己的观点,然后让学生独立观察、思考、选择、判断。把教学过程的重点定位在人的活动上,强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提出富有个性化的方法,这样的教学设计,真正促使学生充分、和谐、自主、个性化地发展。利用多媒体模拟自然、社会的规律和现象进行教学,特别适用于常规教学方法难于实现或控制的微观过程、环境复杂的动态过程、抽象概念或过程的视觉化等。尤其对于数学概念的教学,信息技术的优点就更加突出。数学概念的特点是抽象而严谨,仅凭口授和白纸黑字的练习,教师很难将抽象的概念讲清楚,有了多媒体,就可以用动态的演示,将每一过程直观地表现得一清二楚,教学的难点迎刃而解。例如在教小学数学“角”的认识这一概念时,在屏幕上显示一点,让学生用键盘,控制从点延伸出的一条直线,并让直线沿一端点进行旋转而成一个角;此时要让学生明白角的标注方法,尤其要教学生直角如何标注;旋转角度的不同,所形成不同的类型的角:锐角、钝角、直角;为了让学生明白角的大小与线的长度没有关系,让两个一样大的角,但线不一样长,让两个角重叠,观察比较的过程,让学生直观地比较角的大小。通过多媒体的演示,使学生很容易理解与角相关的知识点,教学的时间也比传统的教学方法节省了许多,真正地让教师讲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如在小学数学第五册《两步应用题》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首先通过上网查询资料,从学生最关注的有关奥运赛事出发,注重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的“原型”,依靠学生对感性材料的直接兴趣,激发学生想创新。又如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时,课前我们安排学生自己通过各种途径(包括上网),搜集有关数据,课上学生代表汇报。他们带来的材料:有的是某两个星球之间的距离,有的是中国土地面积大小,有的是今年中央电视台春季晚会的收视率……通过生动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有说服力的数据、统计材料,学生不仅轻松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而且成功地接受了一次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思想教育。我们正是这样利用信息资源跨越时空界限的特点,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小学数学科教学中来,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引入时代活水,与小数学科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同时也可使教师拓展知识视野,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