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病难,吃不起药,是这几年中国老百姓呼声最大,最为不满的社会现象之一。现在,终于有官方机构公开承认,中国近几年的医疗改革是不成功的。这种勇于承认错误,实事求是的精神令人欣慰,但对于失败原因的分析,却有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
医改的不成功,首先缘于改革脱离了中国的国情和实际,严重脱离了人民群众,丢掉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改革的实际进程中,在强行打破计划经济体制下旧的医患契约的同
时,寄希望新的医患契约可以通过市场手段来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有限资源。这种思维和观点,在实践中证明是非常幼稚和失败的,忽视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谋私利动机和冲动的强大作用。利益集团可以将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大垄断,变成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阶段垄断或者说是链条垄断,从而在改革的大旗下,冠冕堂皇地捞取暴利,并在完成原始资本积累和形成利益共同体之后,顽强对抗政府部门实施手段纠偏和行政纠偏的政策,用妨碍改革的托辞将所有为老百姓办实事谋实利的措施统统抵挡回去。药价为什么虚高?信息垄断,流通垄断造成的。药品的真实成本,除了少数药厂的人,以及医务人员等群体知道,绝大多数患者都是不知情的,结果就使得老百姓不得不面临两种吃亏情形:一是花冤枉钱吃药,负担额外加重;二是受到假冒伪劣药品的威胁。这就是信息不透明的危害。而所谓流通垄断,简单的例子就是,当平价药店进驻城市的时候,受到刁难,围攻,举步维艰。这充分证明了流通的某些环节已经形成了垄断,利益集团害怕和不允许打破这种垄断的现象和行为的出现,所以,自然会对平价药店用尽打、压、拉拢、同化等手段,极尽所能地使平价药店走样。在这个问题上,政府的不作为,或者打蛇没有打在七寸上,使得一次次降低药价的行为与尝试都无功而返。
医改的不成功,恰恰是因为对于市场化的理解不深不透所致。市场手段也是具有局限性的,其弊端也是很明显的,幻想通过市场手段可以解决一切医患矛盾和问题,这肯定是行不通的。现实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医疗体制改革的初衷是好的,但在进行过程中,利益集团在暴利驱使下,将原来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大垄断、全垄断,逐渐演变成为了为利益集团服务的小垄断,局部垄断。知情权是市场化手段优越性的首要保障,医改忽视了信息透明,漠视市场终端消费者的知情权,走的是伪市场化道路。闲置的医疗资源与巨大的看病需求两者之间隔岸观望,畸形的医患关系及医患结构性矛盾非常尖锐和突出。医改的方向和目的--让老百姓看得起病和看得了病,变得越来越遥远,医改逐渐走向了歧途。
类似医疗卫生、教育等等这些社会公共品的市场化,其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合理使用,是必须要有一个大的前提的,才能消除完全市场化带来的弊端和危害。这个前提条件就是政府有效和科学的管制和规范。政府担当着社会公平和社会稳定的重责,是不能任由公共消费品的天然垄断性由于市场化而使得社会公共消费品变成私人消费品及特权群体才能享受的狭隘社会福利,否则,就将激化社会矛盾和影响社会稳定。医改不能走全局市场化的道路,只能在局部或者某些环节市场化,公共资源一定需要计划。
医改的不成功,是典型的官僚主义和书斋式改革的必然结果,它不仅抛弃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也是重视了手段而忘记和背离了目的的结果。
作者:余运彪
(来源:上海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