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求一篇文章2000字的名叫:流行歌曲与中国传统文化哪位好心人帮下忙!

2022-03-30 音乐 74阅读
浅谈流行歌曲歌词与古典传统文化

编者按:流行歌曲发展到今天,也许不会有太多的人主动地将流行歌曲和传统文化联系在一起,会觉得那是两件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但是古典诗词与现代流行歌曲的歌词创作,其实也有着一个根源与发展的不可磨灭的关系。流行歌曲对古典诗词的精华加以借鉴发扬,使之成为一种大众化的精神快餐;古典诗词从遣词造句,主题营造以及铺陈,情感把握等方面,为现代流行歌曲的词创作者提供了很多好的思路和借鉴,它将会是流行歌曲词创作中一个不可舍弃的主题。

中国的流行歌曲,已经走过了大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程。中国流行歌曲产生于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等大都市,新中国成立后“迁移”港台,内地改革开放以来,又逐渐北上,回归到大陆,并从当初的“犹抱琵琶半遮面”发展到如今的“风风火火闯九州”。可以这样说,作为一种词曲交辉、诗乐合壁的音乐体裁和大众文化的主要形式,流行歌曲已经不仅仅成为广大人民群众重要的精神食粮,而且成为现当代文学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先进的文化手段是现代科技的产物,它为商品交换原则在文化领域的无限扩张创造了条件。文化艺术不再是独立的艺术创造,它不得不受市场供求的制约。”[1]流行歌曲得以流行就是市场的产物。可是,“老百姓并不是把流行歌曲作为一门什么艺术来接受的,而是作为生活来接受的,把它看作属于自己的一种文化。举止行停,起居之中,有形无形俱在。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取决于他们内心的自然,人为制选的引导或有强烈的终止都不易改变他们的选择。于是,不甚承认权威,也没有考虑那么多,直截了当的承认自己的感受。”[2]因此,这种大众化市场化的精神快餐,也许不会有太多的人主动地将它和古典诗词联系在一起,会觉得那是两件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一个好比是汪洋中的滔滔江水,一个是高峰上的千年积雪,相距太遥远。但是正如滔滔江水实则来源于千年积雪的消融,古典诗词与现代的流行歌曲的歌词创作,其实也有着一个根源与发展的不可磨灭的关系。本文拟探讨当下流行歌曲与古典诗词的关系。

一、当下流行歌曲与古典诗词关系示例

流行歌曲作为现今社会的一套大众快餐,已越来越多的被人们所喜好,所接受。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曾剖析过:“大众传播媒介的美学意识到必须讨人高兴和赢得大多数人的注意,它不可避免的变成媚俗的美学。随着大众传播媒介对我们整个生活的包围与渗入,媚俗成为我们日常的美学观与道德。”[3]这大概是我们社会的主流。尽管如此,那些盛行的流行歌曲,却有很大的一部分和我们传统的古典诗词紧密联系,成为流行歌坛上的生力军,这又似乎使它远离了媚俗。我们知道古典诗词意境很深,深入到了生活的每一个细微处,而只有在生活化极度而开的时候,古典诗词才禀为经典盛才。而唯一不同的是,越以前的文字越拘板、越咬口,而越以后的,文字形式越开放、越广阔,这大概也就是流行歌曲与古典诗词有着如此紧密联系的原因。流行歌曲与古典诗词的结合大致有如下几种类型:

(一)直致所得的流行歌曲

2.对古典诗词标题与名句的引用

有一些流行歌曲喜欢用古典诗词的标题或名句来作为歌词,其出发点就在于古典诗词的标题简短但具有深度,能够恰如其分的表达歌曲所要传达的意境和情感,这也正好符合流行歌曲对歌词简练的要求。古典诗词都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既然“能够称得上具有审美价值的,就必定是合乎人道的,是与人的审美需求相吻合的……这是由美的价值属性所决定的。”[5]故词作者们也喜欢借用古典诗词的这些审美价值。这方面的例子就比较多了,有刘海波的《人面桃花》(红唇那样激动,笑容那样朦胧,眼神那样的伤感,象那岁月正在流淌,记忆正在遗忘,桃花依旧笑春天),白雪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AGIN乐队的《烽火扬州路》,陈明的《回首灯火阑珊处有你》,唐朝乐队的《梦回唐朝》、《月梦》等等,这些歌词创作只是借用古典诗词或其中某个著名词语,其实与原诗词并无太大关联,但却提示了现代流行歌曲与古典诗词的那种丝丝缕缕,扯不断理还乱的密切关系。这些也是直致所得的流行歌曲。
(二)离形得似的流行歌曲

“离形得似”一词来自司空图,他在《诗品》中提到具有“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诗歌意境在艺术创作方法上有自己的特点,而“离形得似”就是其中一点。所谓“离形”,即是不受“形”的束缚,不拘泥于形似;“得似”,即是要传神,得神似而非形似。通俗的说法就是重在传神,这是对诗歌意境来说的,这里我们借鉴到对流行歌曲的研究上来,也就是说从古典诗词中提取其神韵的流行歌曲。上面我们说到的是直接取材于古典诗词的流行歌曲,其实除此之外,还有不少从古典诗词中提取其神韵的流行歌曲。他们不用古典诗词原句或标题,而是从中吸取精华。

1.对古典诗词意境和情调的借鉴

文学创作素来讲究一个旁征博引,引经据典,物为我用,从而提示其所表现主体的广泛性。“艺术把一种情趣寄托在一个意象里,情趣离意象或是意象离情趣,都不能独立。”[6]因此许多现代的流行歌曲词作者,更是希望借用一些古典诗词中的典故或内容,将其展开或以其为思路加以演绎,继而展现一段现代的故事情感,拓宽他们的创作思路。这方面最为突出的有两个人,一是台湾的琼瑶,她的很多歌词里都喜欢借用一些古典诗词中的名句,如“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庭院深深几许”,“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等,这与她一贯苦心经营的古典婉约女子的形象是十分吻合的,也非常符合她所创作出的各种形象,一派的诗情画意,不食人间烟火的样子。另一个是大陆的陈小奇,他是大陆歌坛岭南派创作人的领军人物。他有一个颇有影响的“涛声依旧三部曲”,《涛声依旧》(毛宁)、《白云深处》(廖百威)和《巴山夜雨》(李进),单从歌名上来看,已经是和古诗词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了。由毛宁唱红了的《涛声依旧》,其精彩之处就在于词作者把传统的古典诗词的意境与现代人的爱情感受有机的结合起来。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是老少熟知的一首名作:“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人抓住“月落乌啼”、“渔火”、“钟声”、“客船”等特定景物,描述旅客夜宿舟中辗转难眠,凄凉冷落的情景。《涛声依旧》的作者也紧紧抓住这些重要的字眼,引用古典诗词的美妙意境,并赋予它们以深刻的含义,籍以表达对已离去的恋人的思念和重归于好的企盼。虽然说古典诗词与这首流行歌曲的主题相去甚远,但是两者在情调上却有着相似之处,古典诗词为流行歌曲提供了借鉴。《白云深处》则用到“白云深处有人家”,还有杜牧的《山行》中的“坐在路口对着夕阳西下,白云深处没有你的家,你说你喜欢这枫林景色,其实这霜叶也不是当年的二月花”(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等车的你走不出你心中的那幅画,卷起这片秋色才能找到你的春和夏”,“等车的你为什么还惨不破这一霎那?别为一首歌把你的心唱哑”。后来他又写了《烟花三月》,《朝云暮雨》(均为吴涤清演唱),还有一首毛宁的《大浪淘沙》(一样的月色洒满你双肩,霓虹灯下看不清你的脸,穿过了岁月织成的网,你是否愿意陪着我回到从前)。他是大陆词作家里古风最重的一个,最喜欢将古诗词中的名句或典故经过演绎与归纳,与现代人的情感相结合而成歌词,由此而形成他独特的陈氏风格,也为流行歌曲的创作树立了一个典范。不过他主要是以描写个人情感为主,这也是现代流行歌曲的主流。

除了对个人情感,还有对家国情怀进行借鉴的。冯小泉就是一个代表,因为他本身是学民族乐器出身的,所以对民族文化有很深的兴趣与植根,他的词作中也较多运用古典诗词典故或名句,多是以古典诗词来营造一种氛围,表现一种气魄,表达一种情怀,更偏重于一种社会责任和民族情怀的东西,比较熟悉的有《中华民谣》(“朝花夕拾杯中酒,寂寞的人在风雨后,醉人的笑容你有没有,大雁飞过菊花插满头”),还有《秋水长天》等。我们还可以拿现在很火的刀郎来说,他的歌并没有很明确的引用古典诗词,但是让人首先联想到的是盛唐时期的边塞诗,因为边塞诗是盛唐诗歌中最能体现大唐盛世时代风貌的代表性作品,一提起盛唐边塞诗派,总能让人想到那大漠风尘中的热血男儿,无奇不有的绝域景色,以及边关将士旁若无人的大无畏气概和回肠荡气的儿女柔情,更多的是体现一种浪漫主义的英雄情怀,惊叹于在环境如此恶劣的边塞,竟也有这等美丽壮阔的异景,这种在艰苦中感受美的精神应该就是所谓的盛唐时期积极乐观的向上精神。这些就是我们从古典诗词中吸收的家国情怀的意境。

上述这些例子都很好的说明了当下流行歌曲在意境和情调上对古典诗词的借鉴。
2.对古典诗词语言风格和形式的借鉴或套用或模仿

用古典诗词的风格和形式来创作现代流行歌曲,一方面使得词作上继承了传统诗词语言上的精练与表达方法上的含蓄内敛,另一方面,在主题表达上也无疑有一个先入为主的捷径,无论是说儿女情思,还是家国情怀,又亦或是什么别的内容,古典诗词往往将语言与情感一同浓缩,从而增添许多回味无穷的空间和意境悠长的韵味。这方面的代表很多。

我们首先来看看风格上的借鉴,以香港为代表。香港的流行歌曲创作一直都是一个很怪的现象,提到香港,大家自然和最现代的生活节奏联系到了一块,那是因为香港本身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很深,快餐文化非常盛行,在流行歌曲方面,曾经有一个时期,很多歌手的作品都是直接拿欧美日本的热门曲子谱上中文的词,但是香港的流行歌曲中古典诗词的渗透却明显超出大陆和台湾两个地方,我想,这可能也是和香港古典武侠剧和历史剧的盛行有牵连的。另一方面香港的词作者很注重粤语文化的渗透,歌词创作多以广东方言用词造句方式为基础,广东话本身就叫白话,其语言方式与文言有很多类似,所以很多香港词作家的作品,往往是集大俗大雅于一身,这就形成了他们自己的风格。但也必须承认的是,香港的很多词作家,他们的古文化功底相当深厚,从他们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很多的用典,甚至用古典诗词的写作方式、规范来进行创作。
除了在风格上的借鉴,在形式上流行歌曲也对古典诗词有着很好的借鉴。台湾方面的歌词创作更偏重于现代文本,更多关注风花雪月,但这也恰好是许多旧诗文的一个主要素材。最突出的我觉得还是琼瑶,她最善用古诗旧典,来表现恋爱儿女的浪漫情怀。

作为当今文化快餐的流行歌曲,与古典诗词的联系千丝万缕,相关例子我们数不胜数,这里我们只是简单列举了一些,但却足以说明流行歌曲与古典诗词之间的剪不断理还乱的联系。那么在这些大量的示例后面,我们又可以去探讨其深层的关系。
二、诗乐交融的自觉时代

关于流行歌曲与古典诗词的关系,我国古籍中早有论述。《尚书•尧典》中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7]这就恰恰说明诗歌与音乐联系紧密。据说“诗三百”孔子皆弦歌之。(“诗三百”指《诗经》,产生于今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及湖北等地。)其实我国早期的古典诗词就是歌词,与音乐密不可分,是音乐的附产品,春秋以后才逐渐分开。上面说到的“诗言志”,就是说诗是用来表达志向抱负的(虽然这个问题在当时存在着争论,一部分人认为“诗言志”讲的就是诗歌是用来表达人的情感问题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诗的抒情特征,甚至还有人认为这就是与陆机的“诗缘情”表达一个意思,但是这并不影响它对流行歌曲和古典诗词关系的说明),它是一种观念形态,是我国历代诗论的“开山的纲领”(朱自清),对后来系统诗歌理论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正是基于上述这些,古典诗词才得以进入流行歌曲的行列,并逐步的发展,直到今天成为人们现代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大众快餐。诚然,这些进入流行歌曲的古典诗词也不仅仅真的只是如当年被轻蔑的称做的“诗余”那样,轻松娱乐之余,人们也会从中去体会其情感和人生感悟,从而启示我们的生活。“……文化已经大众化了,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纯文学与通俗文学的距离正在消失。……总之,后现代主义的文化已经从过去那种特定的文化圈层中扩张出来,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消费品。”[8]与古典诗词结合的流行歌曲,也正是这样成为了一种大众化的精神消费品。

流行歌曲自然就成了现代生活的代言人。特别是那些与古典诗词相关的流行歌曲,更是连接了文化与生活,传统与现代,它已经发展成为现如今我们大众的精神快餐,不论你喜欢或是不喜欢,它都在主动或被动地充斥、渗透在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也不管你接受或者不接受。它其实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尽管更广泛地称之为通俗文化),在来自于生活的同时也充当着生活代言人的角色,在这一点上,它和古典诗词相辅相成,异曲同工,更何况它包含着一个歌词的创作的问题,这就不可避免地与诗词扯上关系,进入一种自觉的交融。从一定意义上来讲,歌词创作同样也是一种诗词创作,属于诗歌的范畴,而且作为同一种语言文化,那么,它的起源也必定与我国古典诗歌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
(一)古典诗词直接为流行歌曲提供表现的主题和内容

对古典诗词表现主题和内容的引用,不仅丰富了流行歌曲的空间,也考查着流行歌曲词作者对文化的把握,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流行歌曲的表现功能,提升了流行歌曲的层次。艺术生产归根到底是对社会生活的能动反映,社会主体的政治立场、价值观念、文化构成乃至人生经验等因素都会通过作品的审美意识集中的体现出来,从而使艺术生产打上个人倾向性的烙印。“只有在相应的社会思想基础之上,音乐才能对政治、教育、宗教等社会活动起到不同程度的辅助作用。诚然,诗词,任何时代的诗词,都不会脱离情感的主题,正如一位社会学者所言,相思、怀古、思乡成为“重复率最高的三大主题”。[11]但不同时代的人,在情感表达方式与内容上却经常是大相径庭的,这与每个时代的人们的生活内容与社会规范标准都不无关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文化使得人们更多地将目光主要投向国家、家庭、社会,求知求仕,江山社稷,祖国河山等方面。在古典诗词中,想必你更多读到的是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生”这样的忧国情思,或是“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无边盛景,或是“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坦荡胸襟,又或是“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高无境界,也有“举杯望明月,对影成三人”的个人感伤,也有“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人生顿悟。大文豪如李白、杜甫、白居易,更多地在描写山河世事等,或是个人成败得失间的情怀,而对于个人情感的东西,却小心地收藏起来,较少提及。宋词中描写个人情感算比较多了,但大多极尽含蓄之能事,像写离别,只能“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写思念,明着不能来,只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两情相悦,顶多也就企盼着一个“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更多的只能感叹一下“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而现在的社会,人们对情感的态度更为开放,而个人化的东西也越来越受关注与重视,所以很多描写个人感情的作品大行其道,而在语言表达上,直接坦白,比如初次相见便“一见钟情不能忘”,然后“为了这次约会,昨夜我想你想得无法入睡”,恋爱中总会问“我是不是你最疼的人”,分手时会说“舍不得你走,怎么能让我一个人留”,感情突变,居然连“第四者”都能出现,一方面大声质问“为什么背着我爱别人”最后只能面对“无言的结局”“分手时说分手,请不要说难忘记”,却搞不清楚“为什么思念总在分手后”,而这些东西,却恐怕连以风流著称的李后主也只是想想,而提都不敢提的问题。

上面我们说到了流行歌曲在主题和内容上对古典诗词的借鉴,除此之外,古典诗词还为流行歌曲提供了不少的素材,它如源头之水,为流行歌曲大河注入了生命的活力,使其得以蓬勃发展。
(二)古典诗词在写作手法上为流行歌曲提供了一种借鉴

整个的中华文化是一脉相承的。现代流行歌曲在写作手法上,仍不可避免地借鉴或套用或模仿了古代诗词的语言格式和风格。用古典诗词的形式来创作现代流行歌曲,一方面使得词作上继承了传统诗词语言上的精练与表达方法上的含蓄内敛,另一方面,在主题表达上也无疑有一个先入为主的捷径,无论是说家国情怀,还是儿女情思,又亦或是什么别的内容,古典诗词往往将语言与情感一同浓缩,从而增添许多回味无穷的空间和意境悠长的韵味,这正好符合流行歌曲传唱的要求。康德曾说“最高的范本,鉴赏的原型,只是一个观念,这必须每个人从自己的内心里产生出来……理想本来意味着一个符合观念的个体的表象。”[12]虽然说美的观念是人的精神生活的产物,但是大多数文艺作品都能激起人的美感。之所以能够激起人的美感,这与文艺创作本身的特殊规律有关。古时有“兴”、“观”、“群”、“怨”之说,而诗之所以兴,就在于诗“不质直言之,而比兴言之;不言理而言情;不务胜人而务感人。”(《毛诗补疏序》)古典诗词的特点就在于它可以用形象的方法来反映生活,以言情作为主要内容,以感人作为自己的职能。讲究韵律感与意境美,这都是诗歌创作的基本要求了,古典诗词里更常用到的比兴手法,在现代歌曲的写作中,例子更是不胜枚举。例如《爱像青橄榄》中就把爱情形象的比喻为青橄榄,苦涩过后却有余味在心头,这是对爱情的真实感受:有酸苦更有甜蜜。《像雾像雨又像风》中“你对我像雾像雨又像风,来来去去只留下一场空。你对我像雾像雨又像风,任凭我的心跟着你翻动。”爱情生活中对对方的爱的感受是一种抽象无形的东西,是很难说清楚的。词作者把它同雾、雨、风这些具象联系在一起,让欣赏者通过对雾的朦胧模糊不清晰,雨的来得快去的得急,风的来去无踪的具体感受来把握这种云遮雾障的感觉和不可捉摸的情思。又如《思念就象一条河》中“寂寞像一面银幕,银幕里全是你,悲伤像一张巨网,网住了我的心,思念就象一条河,不能停留不回头。”本来寂寞、悲伤、思念都是一些意识领域里的心理现象,通过比喻把它们具象化了,变得可感可见,词作者寂寞之深,悲伤之重,思念之切一一跃然纸上,情真意切,欣赏者为之动情,共抹一把相思泪。

再如在《想家的时候》里有几句,“想家的时候很甜蜜,家乡月就抚摸我的头;想家的时候很美好,家乡柳就拉着我的手;想家的时候不睡觉,乡情淡淡溶进怀中酒。”家让人感到温馨,想家更让家人感到亲切,这里词作者让家乡的月和柳也象人一样懂人意有人情味,整幅思乡情也因此有了生气,境界全出,令人思绪万千。

而姜育恒的《邮票》“买一张邮票,贴在我心里,好想把自己这样寄回家里,潮湿的洋井什么时候放晴,好让我看清自己身在哪里。”这是一个身在异乡的游子恋家而又无奈的复杂心情。在这里,客观现实已被情感幻觉化、诗意化,人似乎可以像邮局中的信件一样只要贴上邮票就能回家,这是词作者强烈的情感引起的审美幻觉,在现实和幻觉之间,欣赏者获得了广阔的审美幻觉,而这个空间越大,欣赏者得到的美感就越多。歌词中,“放晴”一词本身就是一个带感情色彩的具象词,欣赏者带着雨过天晴对万物焕然一新的喜悦这种情绪体验去玩味词中抒情主人公希望悲伤的眼中不再有泪的心情,就更能入情动情,从而感受到语言的神韵和新奇之美,获得审美愉悦。

尽管现代歌曲的创作是沿袭着古典诗词的创作路子起步发展起来的,然而,古典诗词与现代的流行歌曲毕竟还是不同时代的产物,毕竟表现出不同时代的语言和内容特征,并接受不同时代标准的审视与评判。
三、当下流行歌曲与古典诗词的相互交融

我们说文学是为了体现生活而存在的,那么任何的一种文化形式必然反映一个时期的生活现实,体现一个特定时代的特征。正如我们都说古典诗词,而并没有泛称,就是因为它们分别体现了不同时代的特征。而流行歌曲则显然是这个时代的产物,不同于唐也不迥异于宋,所以它和前二者之间,还是有着更多显而易见的区别,这也正是如今很少将它们主动放在一起比较的原因。流行歌曲和古典诗词之间的相互交融,表现在下面两个方面:

(一)古典诗词对当下流行歌曲的点化

古人有“点铁成金”之说,这是一种创作的方法。“‘点铁成金’出于《答洪驹父书》:‘古之能为问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所谓‘点铁成金’,就是要求取古人‘陈言’要经过诗人的重新陶冶熔铸,为我所用,以前人作品中的‘佳句善字’点化自己的作品。”[13]这是黄庭坚诗论中影响很大的一个内容之说。唐诗的成就登峰造极,唐诗的题材和意境也几乎无所不包,修辞手段的运用已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他还提出对前代诗歌的语言艺术积极的借鉴的理论。他说:“自作语最难,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故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黄庭坚在创作中比较成功地运用了“点铁成金”的方法,从而在借鉴前人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例如其《病起荆江亭即事十首》之八:“闭门觅句陈无己,对客挥毫秦少游。正字不知温饱未?西风吹泪古藤州。”诗歌结构借鉴了杜诗《存殁绝句二首》一句写存者、一句写殁者的方式,但辞意俱新,情韵宛然,在北宋的特定时代里,这不失为摆脱窘境的一种策略,所以当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这一理论比较通俗的说法就是借用古人的诗句来表达今人的思想,将古人的这种方法借鉴到对流行歌曲的研究上来,这是上面我们说过的对古典诗词的借鉴的主流。我们说过,古典诗词在用语、主题、韵律等方面有严格的要求,古人对字句等的推敲往往是很精致的,借用过来无疑会使流行歌曲锦上添花,这也正好符合歌曲传唱的要求,简洁而精确,又朗朗上口。吸收精华,当然会增加现代流行歌曲的吸引力,为其画龙点睛。
(二)当下流行歌曲对古典诗词的变通
古人还有“夺胎换骨”之说,这也是一种创作方法,我们仍然将其借用到对流行歌曲和古典诗词关系的研究中来。“‘夺胎换骨’出于惠洪《冷斋夜话》:‘山谷云:诗意无穷而人才有限,以有限之才追无穷之意,虽渊明、少陵不得工也。然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窥入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所谓‘夺胎换骨’,就是用新的文字词汇重写前人诗意,以前人诗歌内容作为创作材料。”[14]比较通俗的说法就是借用古人的意思,用今人的语言来表达。莫泊桑曾经说过:“读者有许多人构成,他们的要求各不相同:安慰安慰我吧;娱乐娱乐我吧;使我忧愁吧;感动我吧;让我做梦吧;让我欢笑吧;让我恐惧吧;让我思想吧。”[15]这就必然会造成不同的审美主体会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借用前人的这种方法来看当下流行歌曲,这方面的例子就太多了。虽然不少的流行歌曲都在不同程度上借鉴或引用古典诗词这些那些东西,但它或多或少的对古典诗词的一些东西会有一定的变通,生活化的语言已不可避免地成为了现代歌曲创作的主流,现代词汇与语法始终占据歌词创作的主导地位。在语言格式上的要求也不同,古典诗词对格式都有严格的要求,而流行歌曲则只要压韵就行,甚至有的都不需要压韵。古典诗词的遣词造句十分考究,历史上曾有贾岛的“推敲”佳话传颂(“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而现代流行歌曲的语言则以现代白话为基础和主导,更为直白,也更加口语化。古诗中诚然有少数的叙事体,但依然是“卖炭翁,采薪伐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土色”这样的文学腔,相信是不可能直白如“亲爱的爸爸妈妈,你们好吗,现在工作忙吗,身体好吗”的。

现代流行歌曲过多的关注爱情,张口就是撕心裂肺的真情呼告,你的离去让我死去活来……还有很多流行歌曲在语言上不太讲究规范性,更多是服务于曲调,所以其中的错误很多。尤以香港的歌词创作为甚,奇怪地现象是,最好的词作与最滥的词作都出现在香港。相比较而言,台湾的一些老牌词作家,更注重于诗词文化的结合,而且注重结合的方式。香港的词作爱用诗词文化,但多是滥用甚至曲解,这也是香港城市快餐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也代表了现代流行歌曲的一大缺憾,它明显的体现出一种贫血、缺钙的态势。而与古典诗词结合的流行歌曲吸收了古典诗词的精华,只是用具有时代特色的语言形式来表现经典的话题。这就恰恰弥补了现代流行歌曲的不足,给瘫痪的现代流行歌坛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因此古典诗词与当下流行歌曲一脉相承,虽然由于时代和历史的原因,它们之间也开始出现交错,也存在着历史的分歧,但是这并不影响流行歌曲和古典诗词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结语
我们探讨出古典诗词和当下流行歌曲的关系,他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相互借鉴的,这是主流(尽管它们之间也存在着分歧)。作为一个成功的歌者,他首先应该成为一个成功的诗人,他“不但应是‘情种’,同时还应是哲人,不但应追求感情的浓度,还应追求哲理性的深度,使歌词既燃烧着炽烈的感情之焰,又闪耀着睿智的哲理之光”。[16]并且应该努力追求诗的悟性,使语言极为简练精确,字字千钧,容不得任何误解与猜疑,却又让人产生无尽联想,然后才能成为一名成功的词作者。这也是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交融的体现。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